德讓的意思、德讓的詳細解釋
德讓的解釋
《國語·周語下》:“昔 史佚 有言‘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居儉動敬,德讓事咨,而能避怨,以為卿佐,其有不興乎!”本謂為人的品德應謙讓。後即指禮讓。 漢 揚雄 《法言·先知》:“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漢書·循吏傳序》:“此廪廪庶幾德讓君子之遺風矣。” 晉 葛洪 《抱樸子·弭訟》:“劉君愍德讓之淩替,疾民争之損化。”
詞語分解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 讓的解釋 讓 (讓) à 不争,盡(媙 )着旁人:讓步。讓位。謙讓。 請:讓茶。 許,使:不讓他來。 任憑:讓他鬧去。 被:讓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價,把東西給人:出讓。轉(僴 )讓。 閃避:讓開。當仁不讓。 責
專業解析
“德讓”的漢語詞典釋義
“德讓”是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由“德”與“讓”兩個核心概念複合而成,主要用以描述一種以高尚品德為基礎的謙讓行為或精神境界。
-
基本釋義:
- 以德相讓: 指在利益、榮譽、地位等面前,基于自身高尚的道德修養而主動采取謙遜退讓的态度和行為。這種行為并非出于怯懦或無能,而是源于内心的仁厚、禮讓和對大局的考量。它體現了儒家思想中推崇的“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強調個人修養與社會和諧的統一。
- 謙讓的美德: “德讓”本身也被視為一種重要的德行。它超越了簡單的禮貌或客套,是内在道德品質(德)在待人接物、處理利益關系時的外在表現(讓),是君子人格的體現。
-
出處與深層含義:
- 該詞蘊含深厚的儒家倫理思想。“德”是核心,指内在的道德品質、品行修養;“讓”是外在表現,指謙遜、禮讓、不争的行為。兩者結合,強調真正的謙讓必須建立在真誠的道德根基之上,而非虛僞或策略性的退讓。其思想根源可追溯至《尚書·周書》中關于文王、武王“世德作求”、“允王維後”等強調德政與謙讓的記載,雖非直接使用“德讓”一詞,但精神内核一緻。
- “德讓”常與“禮讓”并用或比較。“禮讓”更側重于遵循禮儀規範的外在行為,而“德讓”則更強調這種行為背後内在道德情操的支撐和驅動,是更高層次的修養境界。
-
現代意義與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德讓”一詞的使用頻率相對古典文獻較低,但其承載的精神并未過時。它仍然被用來:
- 形容個人在名利面前的謙遜态度和高風亮節。
- 倡導在人際交往、社會競争中保持君子風度,以和諧為重。
- 作為評價一個人品德高尚、具有涵養的重要标準之一。它提醒人們在追求個人目标時,應秉持道德原則,懂得適度退讓,以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和社會秩序。
總結來說,“德讓”意指基于内在道德修養而表現出的謙遜禮讓行為,是中華傳統美德中關于個人修養與處世智慧的重要體現,強調德行是謙讓行為的根本依據和動力源泉。
網絡擴展解釋
“德讓”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與道德修養和謙讓品質相關。以下為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
本義
源自《國語·周語下》中史佚的言論:“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意為“品德中最重要的是謙讓”。最初強調個人修養中謙讓的重要性。
-
引申義
後世逐漸演變為“禮讓”,指在言行中主動退讓以體現道德風範。如《漢書》中“德讓君子之遺風”即指禮讓的君子品德。
二、構成與内涵
- “德”:指道德、品行,強調内在修養。
- “讓”:指謙讓、退讓,表現為對外行為的克制與尊重。
兩者結合,體現“以德為本,以讓為行”的倫理觀念(參考)。
三、曆史用例
- 漢代揚雄《法言·先知》:“修之以禮義,則下多德讓”,說明禮義教化可推廣謙讓之風。
- 晉代葛洪《抱樸子》提及“德讓之淩替”,反映當時對謙德衰退的擔憂。
四、現代適用性
盡管為古漢語詞彙,其核心精神與當代倡導的“謙遜有禮”“道德自律”仍高度契合,可用于描述傳統文化中的君子品格。
注:如需具體文獻原文或更多用例,可參考《國語》《漢書》等典籍,或訪問漢典等權威辭書平台。
别人正在浏覽...
拜杖椑車變咎鄙直財布彩缯岑樓長繩系景逞智稻粱謀鄧穴掉谑嘀嘀咕咕地腳第序嘟嘟囔囔笃美蹲腿多子反激肥育風馨奮揚寡雠貫悉還制蕙的風郊衢借箸代籌兢悚巨費具象珂聲礦車硫酸銅埋劍賣懞懂漫演陪笑臉朋曹牆高基下譴累起銮趨步糅莒剡溪折乏舍貧衰葸隨序填阬滿谷枉矢哨壺偉如為善塢壁洿隆舞文弄墨遐界鄉野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