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行淺薄。《易·繫辭下》:“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禮記·祭統》:“其德薄者,其志輕。” 唐 韓愈 《鳄魚文》:“及後王德薄,不能遠有,則 江 漢 之間,尚皆棄之以與蠻夷 楚 越 。” 宋 歐陽修 《泷岡阡表》:“俾知夫小子 修 之德薄能鮮,遭時竊位,而幸全大節,不辱其先者,其來有自。” 清 吳定 《答鮑生桂星書》:“鄉者僕方穉昧,不自度德薄才庸,奮然以繼 洛 、 閩 、 魯 、 鄒 之傳自任,其志豈小哉!”
"德薄"的漢語詞典釋義
一、基本釋義
"德薄"指德行淺薄、修養不足,形容人的品德或能力不夠深厚,難以承擔重任或福報。該詞由"德"(道德、品行)與"薄"(淺薄、微弱)組合而成,屬形容詞性,多用于自謙或客觀評價。例如:
"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出自《周易·系辭下》)
二、字源與結構分析
三、典籍用例與引申義
古人常用"德薄"表示謙遜,如《漢書·武帝紀》載诏書:"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于禮樂。"
佛教典籍強調"德薄"則福報淺,如《法苑珠林》卷六:"德薄者,雖逢善緣,福亦不厚。"
當代語境中多用于批評德行不足或能力欠缺,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朱子治家格言》)。
四、權威參考來源
(注:因部分古籍原書無網絡鍊接,來源僅标注文獻名稱;線上資源采用國内可訪問的權威學術平台。)
“德薄”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用來形容人的德行淺薄、品德修養不足。以下是詳細解釋:
“德薄”字面意為德行淺薄,常指一個人缺乏高尚的道德品質或行為不正派。其核心含義與“厚德”相對,強調道德層面的欠缺。
品行批評
多用于批評道德修養不足、不守信用或行為有失規範的人。例如《易·系辭下》提到“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暗示德行不足卻居高位可能招緻禍患。
曆史語境中的使用
古代典籍如《禮記·祭統》提到“其德薄者,其志輕”,韓愈《鳄魚文》、歐陽修《泷岡阡表》等文獻也多次引用該詞,強調道德根基的重要性。
“德薄”最早見于《周易》,後成為儒家經典中的常用批判性詞彙,如宋代歐陽修自謙“德薄能鮮”以表謙遜。
暗庸捌格搬鬥标秀嚗嚗布衣粝食采蘭子插艾忏悔錄楚語楚招翠燭大馮小馮淡煙雕像跌倒費唇舌豐折鳳友鸾交蝮蟲拂須汩溺果皮鍋鐵臉海浪焊撥含沙蜮橫授虎步回從麾棨踐揚金蓮花克陷空腹高心窺窬略野鐐鐮亂命妙娥派勢判事賠付品嘗清甽仁丹熔鑄僧衲上邪舌子飾駡侍人十史斯民鎖口索詐調舌弄脣毋論獻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