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一起修道的朋友。 宋 洪邁 《夷堅支丁志·趙三翁》:“ 密縣 堕門山 道友 席洞雲 ,因往 獨紇嶺 瀑水潭 側登翫,慕其清峭高爽,即築室以居。” 老舍 《老張的哲學》第二三:“你願意修行呢,我可以寫個捐冊,去找幾位道友募化。”
(2).志同道合者。 唐 陳子昂 《贈别冀侍禦崔司議》詩序:“一世之逸人,寄千裡之道友。” 宋 蘇轼 《三月二十日開園》詩之三:“鬱鬱蒼髯真道友,絲絲紅蕚是鄉人。何時翠竹江村路,送我柴門月色新。”自注:“蒼髯,松也;紅蕚,海棠。”
(3).對走江湖的人的客氣稱呼。《說嶽全傳》第十回:“那穿白的,去身邊取出銀包打開來,将兩錠銀子遞與説書的道:‘道友,我們是路過的,送輕莫怪。’”
“道友”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層含義,需結合曆史演變和現代使用場景綜合理解:
一、傳統含義
修道友人(核心義) 指共同追求道教修行或丹藥研究的同伴,最早見于唐代文獻,如白居易詩句《予與故刑部李侍郎早結道友以藥術為事》。宋代《夷堅支丁志》記載的“道友席洞雲”也屬此類。
志同道合者 唐代陳子昂詩句中“道友”已擴展為泛指志向相投者,如《贈别冀侍禦崔司議》詩序中的用法。
江湖客套稱呼 明清小說中常見對江湖人士的禮貌稱謂,《初刻拍案驚奇》《老張的哲學》等作品均有例證。
二、現代衍生含義
網絡流行梗 源自修仙題材影視劇台詞,如“敢問何方道友在此渡劫”成為社交平台常見調侃語句
地區隱語(需注意) 在廣東、香港等地方言中,該詞有時被用作吸毒者的隱晦代稱,此用法具有明顯負面色彩
特殊提示:
“道友”是指在修行道路上互相結伴、相互扶持的朋友。這個詞融合了友情與修行的概念,強調了在道德和精神層面上的相互支持和共同發展。
段落2(h2标籤):拆分部首和筆畫“道友”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辶”(足部),右邊是“友”(手部)。拆解筆畫後,“道友”共有10畫。
段落3(h2标籤):來源與繁體“道友”一詞源自于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哲學,特别是道教和佛教的修行理念。在繁體字中,“道友”保留了和簡體字相同的寫法。
段落4(h2标籤):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道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古人常常将字形印章化,簡化了一些部首和筆畫,使字形更加簡潔。然而,“道友”的意思沒有改變。
段落5(h2标籤):例句1. 在修行的道路上,我們需要互相支持和鼓勵,尋找到真正的道友。
2. 他們成為了最好的道友,一起探索人生的意義。
段落6(h2标籤):組詞與“道友”相關的組詞有:道路、友情、修行、道德、共同發展等。
段落7(h2标籤):近義詞和反義詞近義詞:修行伴侶、修行同伴、心靈伴侶
反義詞:敵人、對手
希望這些回答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提問。【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