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忝列;叨光。《北齊書·陳元康傳》:“ 元康 叨忝或得黃門郎,但時事未可耳。”《北史·辛琛傳》:“若萬一叨忝,得一方正長史,朝夕聞過,是所願也。”《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一:“小生在飯店中,總是叨忝老丈的;就來潭府,也是一般。”
“叨忝”是一個古代漢語謙辭,拼音為dāo tiǎn,主要用于表達自謙或不敢當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詞由“叨”和“忝”兩個謙詞組合而成,意為“因能力不足而忝列某位”或“受他人恩惠而感到慚愧”。例如《北齊書·陳元康傳》中提到“元康叨忝或得黃門郎”,即自謙能力不足以擔任官職。
使用場景
多用于正式場合或與長輩、上級交流時,如接受贊揚、介紹自身成就時,以示謙虛。例如《二刻拍案驚奇》中:“小生在飯店中總是叨忝老丈的,就來潭府,也是一般”,表示對受惠的謙遜态度。
古籍例證
近義表達
與“叨光”“忝列”等詞類似,均含自謙之意,但“叨忝”更強調因能力不足而占據某位或受惠的慚愧感。
該詞通過雙重謙辭疊加,強化了說話者的謙卑态度,常見于古代文獻和禮節性對話中,現代漢語使用較少,但在特定語境(如仿古表達)仍可體現文雅。
《叨忝》是一個漢字詞語,讀音為dāo tiǎn。它的意思是自謙、自謝,表示自己低微困窘的樣子,多用于正式場合。這個詞語常常用于文學、詩歌等領域,以表達謙遜和有禮貌。
《叨忝》的拆分部首為口(kǒu),筆畫數為6個。
《叨忝》這個詞的來源比較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邶風·靜女》中的一句詩:“叨忝在庭,未敢坐尊。”這句詩意思是“我身份卑微,不敢坐在高位上。”
繁體字“叨”為「套」,繁體字“忝”為「悻」。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叨忝有時會被寫作“叨遜”或“忝遜”。
1. 我叨忝之至,感謝各位的支持和合作。
2. 作為一名新人演員,能參與這部電影的拍攝我感到叨忝。
1. 組詞:謙叨、叨叨、戰戰兢兢、猶抱琵琶半遮面。
2. 近義詞:叨陪、謙陪,意思相近,都表示自謙。
3. 反義詞:狂傲、張揚,意思相反,表示高傲、自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