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旄舞的意思、旄舞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旄舞的解釋

周 代六種小舞之一。舞者執旄牛尾以指揮。《周禮·春官·樂師》:“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旄舞是中國古代周代"六舞"之一,屬于傳統祭祀樂舞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舞蹈以舞者手持牦牛尾裝飾的舞具為主要特征,"旄"字在《說文解字》中釋為"幢也",本指用牦牛尾裝飾的旗杆,後引申為儀式舞蹈道具。

從曆史文獻考證,旄舞主要應用于兩種場合:一為祭祀山川的典禮,《周禮·春官》記載"旄人掌教舞散樂,舞夷樂";二為貴族子弟的禮儀教育,《禮記·内則》載"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禦"。其舞蹈形制保留着原始巫舞遺風,五色缯裝飾的旄尾象征天地五行,舞步剛柔并濟體現陰陽調和。

該舞蹈的現代研究價值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作為禮樂制度的活态标本,反映周代等級秩序;其二承載着圖騰崇拜信息,牦牛尾象征力量與神聖;其三對戲曲舞蹈産生深遠影響,如京劇"靠旗"的形制可追溯至旄舞道具。故宮博物院藏明代《出警入跸圖》中可見儀仗隊持旄而舞的場景,印證了其儀典功能的延續性。

文獻溯源方面,《十三經注疏·周禮注疏》詳細記載了旄舞的樂制規格,《樂府詩集》收錄相關樂章,當代舞蹈史學著作《中國舞蹈發展史》(王克芬著)對其形态演變有專章論述。這些傳世文獻與文物遺存共同構建了旄舞的完整文化譜系。

網絡擴展解釋

“旄舞”是中國古代周代的一種禮儀舞蹈,屬于“六小舞”之一,主要用于祭祀、教育等場合。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 定義與形式
    旄舞是周代六種小舞(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幹舞、人舞)中的一種,舞者手持旄牛尾作為舞具,通過揮動牛尾來指揮動作或象征“百獸率舞”的場景。

  2. 功能與用途

    • 祭祀禮儀:主要用于辟雍(周代貴族學校)的祭祀活動,如祭天地、社稷等。
    • 貴族教育:作為周朝貴族子弟的必修課程之一,屬于樂舞教育體系,培養禮儀修養。
  3. 曆史記載
    《周禮·春官·樂師》明确記載:“樂師掌國學之政,以教國子小舞。凡舞,有帗舞,有羽舞,有皇舞,有旄舞,有幹舞,有人舞。”。明代朱載堉在《樂律全書》中進一步提出,旄舞可能是商代《大濩》樂舞的支派。

  4. 象征意義
    旄牛尾作為舞具,既象征對自然的崇拜(如百獸率舞),也體現周代禮樂制度中“以舞象德”的思想,通過舞蹈傳遞秩序與教化。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考據,可參考《周禮》及朱載堉相關研究。

别人正在浏覽...

白粱鸊鹈不結燦然一新廛肆朝綱成布沖動沖素出版物淳醨從同大夥房水庫大酋大石調點唇殿虎東橫西倒酆城獄烽墩風霆佛氏趺迹高突寡瘦鬼抓狼嚎果子狸鞯勒監視戋餘兢懼今月具理隽爽枯木逢春浪子回頭金不換老臉亂災旅帥瞀亂媚寝名酒朋娅憑虛公子錢偉長敲金擊石晴哢情招旗傘三思甚休事奉石礫私乘天下洶洶彎彎曲曲無泥相形見拙孝友鞋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