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存问抚恤。 宋 司马光 《论横山疏》:“及 真宗 即位,会 继迁 为 罗潘友 所杀, 真宗 因洗涤其罪,弔抚其孤,赐之节鉞,使长不毛之地。”
吊抚(diào fǔ)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单字本义及历史语境综合理解:
吊(diào)
本义为“慰问丧家或遭遇不幸者”,引申为“哀悼、怜悯”。如《说文解字》释:“吊,问终也。”指对逝者的哀悼关怀。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点校本)。
抚(fǔ)
本义为“用手轻按、安抚”,引申为“体恤、救济”。如《左传·文公十二年》载:“抚民以恩”,强调以仁德安抚百姓。
来源:《十三经注疏·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整理本)。
“吊抚”为同义复合词,指对受灾或遭遇不幸者进行慰问与救济,常见于古代文献中描述统治者或官吏安抚灾民的行动。其核心包含双重行为:
例证: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万民……八曰吊礼。”郑玄注:“吊,谓吊抚灾患。”
此例中,“吊抚”明确指向国家荒政制度中对灾民的系统性救济措施。
来源:《周礼注疏》(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在传统政治伦理中,“吊抚”体现“仁政”思想,如《孟子·梁惠王下》主张“忧民之忧”,要求统治者主动体察民瘼。历代史书(如《汉书·食货志》)记载的“遣使吊抚饥民”,均强调通过物质援助(如发放粮种、减免赋税)与精神关怀(如祭祀禳灾)稳定社会秩序。
来源:班固《汉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现代汉语中,“吊抚”一词使用频率较低,多见于研究古代制度或文言的学术语境。其含义可类比为“救灾恤患”或“人道主义援助”,但更强调官方主导的、制度化的救济行为。
例证:
研究文献中表述:“明代荒政中的吊抚措施,包含蠲免田赋、设粥厂赈饥等。”(《中国灾害志·明代卷》)
来源:《中国灾害志》编纂委员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
“吊抚”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吊抚(拼音:diào fǔ)指存问抚恤,即对遭遇不幸或困境的人进行慰问和救济。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中,强调对受难者的关怀与安抚。
词义解析
历史用例
宋代司马光在《论横山疏》中提到:“真宗因洗涤其罪,弔抚其孤,赐之节鉞,使长不毛之地。”,描述宋真宗对罪臣后代的宽恕与抚恤。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论横山疏》原文或古代汉语词典。
巴山蜀水兵多者败不是话采鳞惨戮唱喝城郊刍粮楚泽蹴尖单人锣鼓大设设德兴市帝释青独步天下敦坐鹅肪改席干求钩鎌刀关陲黑林黄蛇宦孽挥剑成河渐台简擢鸡瓜克分子寇暴跨度快慢狂狷窥盗阑道埒才角妙礼接楼桑里门楹谬阙默默无闻拟度弄虚作假暖丝媻姗蓬藋品题柔仁丧声歪气撒泼打滚摄取式灋时味书阁私计太蒙田郎铁刹无定着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