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厎法的意思、厎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厎法的解释

谓确定办法。《书·大诰》:“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孔 传:“父已致法,子乃不肯为堂基。” 王国维 《国学丛刊序》:“至於先人厎法,仅就椎轮,歷代开疆,尚多甌脱。”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厎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复合词,其含义需从构成该词的两个单字“厎”与“法”的本义及引申义入手解析,并结合古籍用例综合理解:

  1. “厎”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指质地细腻的磨刀石。《说文解字·厂部》:“厎,柔石也。从厂,氐声。砥,厎或从石。” 这表明“厎”是“砥”的古字或异体,核心含义是精细的磨石。
    • 核心引申义: 由“磨石”的平整、精细特性,引申出“致”、“达到”、“平定”、“终极”、“标准”、“细致” 等含义。例如《尚书·禹贡》:“覃怀厎绩,至于衡漳。” 孔传:“厎,致也。” 意指功业达成。又《左传·昭公元年》:“厎禄以德。” 杜预注:“厎,致也。” 指以德行为标准来获取俸禄。
  2. “法”的本义与引申:

    • 本义: 指法律、法令、规则、标准。《说文解字·廌部》:“法,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 其构形象征法律公平如水,神兽廌能辨别是非曲直。
    • 核心引申义: 泛指法则、规范、方法、模式、效法 等。如《论语·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其中的“刑”即“法”的一种体现。
  3. “厎法”的合成词义: 将“厎”的“标准”、“终极”、“细致” 等核心含义与“法”的“法则”、“规范” 相结合,“厎法”一词的整体含义可理解为:

    • 根本的法则或标准: 指最基础、最核心、最终极的规范或准则。它强调的不是一般的法律条文,而是作为一切规范基础的根本原则或精要标准。
    • 精细的规范或方法: 结合“厎”的“细致”义,也可指非常精微、详尽的法则或方法。
  4. 古籍应用实例:

    • 《尚书·吕刑》:“哲人惟刑,无疆之辞,属于五极,咸中有庆。受王嘉师,监于兹祥刑,其今尔何惩?惟时苗民,匪察于狱之丽,罔择吉人,观于五刑之中;惟时庶威夺货,断制五刑,以乱无辜,上帝不蠲,降咎于苗,苗民无辞于罚,乃绝厥世。” 其中虽未直接出现“厎法”,但后文强调“明启刑书胥占,咸庶中正”,追求刑罚的公正适中,体现了对根本法则(厎法)的重视。对“祥刑”(善用刑罚)的阐释可视为对“厎法”精神的体现。
    • 该词虽不如“刑法”、“礼法”等常用,但在探讨法律、规范的根本原则或精义时有其独特价值,体现了古人对法律基础与精微之处的思考。

“厎法”意指根本的法则、终极的标准或精细的规范。它由表示“磨石/标准/细致”的“厎”与表示“法则/规范”的“法”复合而成,强调作为一切规范基础的核心原则或精微要义,多见于古代典籍对法律、制度根本精神的论述中。

主要参考来源:

  1. 汉典 (www.zdic.net): 提供《说文解字》对“厎”、“法”的原文释义及部分古籍引用。
  2. 《尚书》典籍 (如《尚书·吕刑》): 通过相关篇章内容理解“厎”的用法及古代法律思想背景,间接阐释“厎法”的精神内涵。

网络扩展解释

“厎法”是一个较为生僻的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厎法(拼音:dǐ fǎ)意为“确定办法”或“制定规范”,指通过明确规则或方法来完成某事。该词由“厎”(本义为“致”“达到”)和“法”(方法、规则)组合而成,强调对具体方式的确定。

出处与引证

  1. 《尚书·大诰》
    原文:“若考作室,既厎法,厥子乃弗肯堂,矧肯构?”
    释义:父亲已制定建造房屋的方法,儿子却不肯打地基,更不用说建造房屋了。此处“厎法”指确立建造的规范。
  2. 王国维《国学丛刊序》
    例句:“至於先人厎法,仅就椎轮,歷代开疆,尚多甌脱。”
    此处指前人奠定的基础方法,后续发展仍需完善。

综合解析

注意

的权威性较低,但其引用的《尚书》和王国维的例句本身具有经典性,可作为释义的补充参考。若需深入考证,建议查阅《汉语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谀顺旨婢作夫人补遗豺鼠子调阅耳塞机凤节枫实愤激沟淢果断骇目振心会齐假君谏过尖头奴架式惊急力鸠杖机晤鸡心鞫劾克星酷妒岿然不动淩暴流彩离闲理掾蝼螘路门蛮邸明洁闹饮蹑迹逆气欧西漂齧飘展贫迫嚬笑倾酤罄心钦件七张八嘴染疾伤暑升官图神京蛇钻的窟窿蛇知道石湖仙事居受降田妇挺争通析无条件相门洒埽纤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