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泽。《管子·问》:“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君臣之礼,父子之亲,覆育万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具取之地。” 尹知章 注:“法地以为政,故曰地德为首。”《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韦昭 注引 虞翻 曰:“地德所以广生。”《文子·上仁》:“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2).谓大地赐恩。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序:“若夫朱光所耀,彤云所临,非止天眷,兼因地德。”
(3).土地所产之物,指五谷。《淮南子·俶真训》:“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高诱 注:“地德,五穀。”
“地德”是古代文献中的哲学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大地的本性或德化恩泽
指大地承载万物、滋养生命的根本属性。如《管子·问》提到“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强调治国需效法大地的包容与生养之道。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进一步阐释“天德施,地德化”,将地德与天德并列,体现其哲学地位。
大地对人类的恩赐
指土地赋予的自然资源与生存条件。南朝沈约在《光宅寺刹下铭》序中称“非止天眷,兼因地德”,说明人类福祉既依赖天意,也离不开大地恩泽。
土地所产之物(特指五谷)
如《淮南子·俶真训》中“食于地德”,高诱注解“地德”为五谷,直接关联农耕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结
“地德”融合了自然哲学与治国理念,既强调土地的物质贡献,也象征伦理规范。其内涵在《管子》《国语》《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