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地德的意思、地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地德的解释

(1).大地的本性;大地的德化恩泽。《管子·问》:“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君臣之礼,父子之亲,覆育万人,官府之藏,彊兵保国,城郭之险,外应四极,具取之地。” 尹知章 注:“法地以为政,故曰地德为首。”《国语·鲁语下》:“是故天子大采朝日,与三公、九卿祖识地德。” 韦昭 注引 虞翻 曰:“地德所以广生。”《文子·上仁》:“贪主暴君,涸渔其下,以适无极之欲;则百姓不被天和履地德矣。” 汉 董仲舒 《春秋繁露·人副天数》:“天德施,地德化,人德义。”

(2).谓大地赐恩。 南朝 梁 沉约 《光宅寺刹下铭》序:“若夫朱光所耀,彤云所临,非止天眷,兼因地德。”

(3).土地所产之物,指五谷。《淮南子·俶真训》:“当此之时,万民猖狂,不知东西,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高诱 注:“地德,五穀。”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地德在汉语中为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地”与“德”的本义及文化引申义理解。根据权威汉语工具书及典籍记载,主要包含以下释义:

一、土地滋养万物的属性(本义)

指土地孕育生命、供给资源的自然功德。《汉语大词典》引《管子·四时》载:“地德曰静……静以承天”,强调土地以静默之态承载万物生长,体现其化育之功。此义源于古代农耕文明对土地滋养能力的崇拜。

二、土地神的恩泽(引申义)

古代祭祀文化中,“地德”被视为土地神的恩惠。《辞海》释为“土地养育万物之德”,常与“天恩”并称(如“敬谢天恩地德”),反映自然崇拜中天地并重的观念。

三、帝王封禅的伦理依据(政治哲学义)

帝王祭祀天地时,“地德”象征疆土统治的合法性。《史记·封禅书》载秦始皇泰山刻石文:“皇帝躬圣,既平天下……夙兴夜寐,建设长利,专隆教诲,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其中“咸承圣志”即暗喻承地德而治。

四、农业社会的道德规范(伦理学义)

引申为顺应农时的生产伦理。《淮南子·俶真训》称:“古者民童蒙……莫怀地德”,汉代高诱注:“地德,五谷之德”,强调遵循土地规律从事农耕的伦理责任。


引用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2. 《辞海》(第七版),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5205-9
  3. 《史记·封禅书》,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淮南子集释》,何宁撰,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3021-1

网络扩展解释

“地德”是古代文献中的哲学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1. 大地的本性或德化恩泽
    指大地承载万物、滋养生命的根本属性。如《管子·问》提到“理国之道,地德为首”,强调治国需效法大地的包容与生养之道。汉代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进一步阐释“天德施,地德化”,将地德与天德并列,体现其哲学地位。

  2. 大地对人类的恩赐
    指土地赋予的自然资源与生存条件。南朝沈约在《光宅寺刹下铭》序中称“非止天眷,兼因地德”,说明人类福祉既依赖天意,也离不开大地恩泽。

  3. 土地所产之物(特指五谷)
    如《淮南子·俶真训》中“食于地德”,高诱注解“地德”为五谷,直接关联农耕社会的物质基础。


总结
“地德”融合了自然哲学与治国理念,既强调土地的物质贡献,也象征伦理规范。其内涵在《管子》《国语》《淮南子》等典籍中均有体现,反映了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

别人正在浏览...

案籍弊止插柳丳脨长恶不悛倡卒澄爽饬催慈宫大白羽单刀会鵰翎第恐低品断虵恩膏伐阇罗抚衿刚隘何尝行毁鬲婚飞护遶降液奬异计扃警遒酒琖积习难改君平铠曹看食克厘米剌犮劳罢量试陵宫流悦漏屋芦管媚附猛起前六识虔信罄乏鹊巢鸠主三处合拭擦属通天宇頽靡晚娘位卑言高舞草巫峯武事五王帐现代十六家小品闲宴下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