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鳏男和曠女。泛指沒有配偶的人。 唐 李朝威 《柳毅》:“﹝ 柳毅 ﹞常以鰥曠多感,欲求新匹。”
“鳏曠”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方面綜合解釋:
“鳏曠”是一個兼具性别指向和文化意涵的古語詞,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情感色彩。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唐代文學作品集。
鳏曠(guān kuàng)是一個由兩個字組成的詞語,通常用來指代孤獨寂寞或是感到郁悶失落的狀态。下面将詳細介紹該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并提供其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鳏曠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鳥”部和“廣”部。在拆分筆畫方面,“鳥”部有10畫,“廣”部有3畫,所以整個詞的總筆畫數為13畫。
鳏曠最早出現在《楚辭·離騷》中,并在後來的文獻中得到廣泛使用。它的繁體字為「鰥曠」,意思與簡體字相同,隻是書寫形式略有差異。
在古代漢字中,鳏曠的文化内涵和形式有所不同。具體而言,「鳏」的古字形為「鰥」,表示沒有妻子的男子,由兩隻魚組成,其中一隻雌魚在上,一隻雄魚在下。而「曠」的古字形為「曠」,意味着空曠、荒涼。因此,古時候的寫法可以理解為魚在空曠處,暗示了孤獨寂寞的感覺。
1.他在異國他鄉感到鳏曠無助。
2.離家在外,常常會有一種鳏曠的感覺。
鳏寂、鳏處、寂鳏曠怅、郁鳏曠怅
孤寂、寂寞、凄涼
快樂、熱鬧、歡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