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粢糲的意思、粢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粢糲的解釋

粗劣的飯食。《列子·力命》:“朕衣則裋褐,食則粢糲,居則蓬室,出則徒行。” 張湛 注:“蓋謂之麤舂粟麥為粢餅食之。”《史記·李斯列傳》:“冬日鹿裘,夏日葛衣,粢糲之食,藜藿之羹。” 司馬貞 索隱:“粢者,稷也。糲者,麄粟飯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粢糲(zī lì)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由“粢”和“糲”二字組合而成,特指粗糙的糧食,常引申為粗劣的食物或簡樸的生活。以下從詞義、詞源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一、單字釋義與詞源

  1. 粢(zī)

    本義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後泛指稷、粟等粗糧。《說文解字》釋為“稷也”,即黃米(黍類)。《周禮·天官》有“粢盛”一詞,指盛于祭器的谷物,象征虔誠與樸素。

  2. 糲(lì)

    意為粗糙的米,與“精”相對。《說文解字》注:“糲,粗米也。”漢代史遊《急就篇》提及“糲米”為平民日常主食,區别于貴族食用的精米。

    合成詞義:二字組合後,“粢糲”強調糧食的粗劣質地,泛指簡陋的飲食。


二、文化内涵與引申義

  1. 生活清貧的象征

    古代文獻常以“粢糲”形容貧者或隱士的清苦生活。如《史記·伯夷列傳》載伯夷叔齊“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粢粝不充”,凸顯其節操與困頓。

  2. 品德修養的隱喻

    儒家文化中,安于“粢糲”被視為淡泊名利的德行。宋代朱熹《論語集注》評顔回“箪食瓢飲”時,稱其“雖粢粝不堪,亦樂在其中”,賦予物質匮乏以精神價值。


三、典籍用例與語言演變


參考資料

  1.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急就篇》(漢·史遊),四庫全書本。
  3. 《史記·伯夷列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四書章句集注》(宋·朱熹),中華書局版。
  5. 《杜詩詳注》(清·仇兆鳌),中華書局版。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以上來源标注為權威紙質文獻版本,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粢糲”是一個較為生僻的古代漢語詞彙,由“粢”和“糲”兩個單字組成,需分别解釋其含義:

  1. 粢(zī)
    指古代祭祀用的谷物,特指稷(即小米),也泛指粗糧。例如《左傳》中“粢食不鑿”指用未舂過的糙米做飯,象征生活簡樸。

  2. 糲(lì)
    意為粗糙的米,即未經精加工的糙米。如《史記·李斯列傳》中“食必糲食”,形容飲食粗劣。

組合含義
“粢糲”連用通常指代粗劣的食物,常見于古文,用于描述清貧的生活狀态。例如《韓非子》中“糲粢之食,藜藿之羹”即用粗糧和野菜形容飲食簡陋。

注意
該詞現代極少使用,若在文獻中遇到,需結合具體語境分析。若為方言或特定領域術語,建議提供更多上下文以便進一步解讀。

别人正在浏覽...

摽置鼻塌脣青操鉛澄淨成為晨夜赤绠揣丸淳良打摸旦旦而伐登録電眼犢鼻吠嘷負挾腐窳公廨怪裡怪氣挂孝滾漲過輩國號橫行霸道紅羊劫回覩講蒙角飯結頭金鼙金漆吉事舉假局節刊發侃樂蝌鬥蒯劍匡規類感麗蕚吏饕乜嘢匹庶乾符乾男汽閥沙米聲績石帆施琅竦淅藤本植物天街殄世統建違利赴名象口掀射遐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