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角飯的意思、角飯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角飯的解釋

即角黍。 唐 韓愈 張籍 《會合聯句》:“剝苔弔斑林,角飯餌沉冢。” 錢仲聯 集釋:“ 魏 本 孫汝聽 曰:‘角飯,角黍也。’”參見“ 角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角飯是古代祭祀儀式中特制的牛角形飯團,主要用于供奉神靈或祖先。其形制與内涵在《周禮》《禮記》等典籍中有明确記載,具體釋義如下:

一、定義與字形溯源

  1. 本義

    “角飯”即“以角盛之飯”,其中“角”指古代祭祀用的牛角形禮器。《周禮·天官·醢人》載“其實……糗餌、粉粢”,鄭玄注:“粉粢,謂以豆屑粉糍。”後世學者考據認為“粉粢”即角飯雛形,其形仿牛角,象征五谷豐登的祈願。

    來源:《周禮正義》(中華書局點校本)

  2. 字形關聯

    “角”在甲骨文中作“”,象牛角之形,《說文解字》釋為“獸角也”,引申為盛器;“飯”從食反聲,本義為煮熟的谷物。二字組合凸顯以角器盛裝祭飯的儀式特征。

    來源:《說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典籍出處與文化内涵

  1. 祭祀功能

    據《禮記·祭統》載,周代祭祀需“修粢盛,備鼎俎”,其中“粢盛”即盛于祭器的黍稷。角飯作為“粢盛”的具象化形式,用于社稷、宗廟等重大祭祀,體現“民以食為天”的農耕文明信仰。

    來源:《禮記集解》(中華書局)

  2. 形制象征

    《詩經·周頌·良耜》有“殺時犉牡,有捄其角”之句,牛角作為犧牲标志被賦予通神之力。角飯模仿牛角造型,既是對犧牲的替代,亦暗含“以形補形”的原始巫術思維。

    來源:《毛詩傳箋通釋》(中華書局)

三、曆史流變與考據

漢代鄭玄在《三禮注》中明确提及“角黍”(即角飯前身)為“以菰葉裹黍米,象陰陽包裹”,此說被後世視為粽子起源。清代學者孫诒讓在《周禮正義》中進一步考證,指出角飯乃“未加裹葉之原始形态”,證實其作為祭祀禮制的延續性。

來源:《周禮正義》(清光緒刻本)

結論:角飯是華夏禮制文化的物質載體,其形制溯源、祭祀功能及象征意義,深刻反映了古代農耕社會“敬天法祖”的核心價值觀,為研究先秦禮俗提供了關鍵物證。

網絡擴展解釋

“角飯”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内容詳細解釋:

1.基本詞義

2.文獻出處

3.文化關聯

4.字形與讀音

“角飯”是古代對粽子的别稱,常見于文獻記載和節俗活動中。若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可參考《韓昌黎詩系年集釋》或端午節相關研究資料。

别人正在浏覽...

拔起部填幨車抻面笞鬭辭绂挫頓獨個蜚挽風貌分痛浮詭圪蛋瓜分規誡國表國能痼瘵害災涸轍魚諱飾格彗星葫蘆題堅久解弦更張婕妤積沍列房栊戶黎黃流號馬後炮駡嚷明知故犯納官難于胚種偏心矩破落牽衣起辇鹙梁人役濡渥椉鹥順止書證松珠索鬥雞掏摝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鐵犀托領威化武生烏雜相間嘯葉息除戲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