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照舊例辦事。《論語·先進》:“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 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古者兇年不備,豐年補敗,仍舊貫而不改作。”《魏書·高宗紀》:“宜仍舊貫,何必改作也。”
“仍舊貫”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曆史文獻中均有體現。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出處
該詞最早見于《論語·先進》:“仍舊貫,如之何?何必改作?”(),意為“沿用舊例即可,何必更改?”
孔子弟子闵子骞以此表達對魯國翻修“長府”倉庫的反對,主張遵循傳統。
字面解析
傳統語境
多用于強調保持原有制度或方法,反對變革。例如:
成語擴展
“一仍舊貫”為衍生成語,含貶義,指完全墨守成規、毫無創新()。例如魯迅評價某些族譜“一仍舊貫,并未變動”()。
如今該詞使用較少,多見于曆史或文學讨論中,強調對傳統的保守态度。需注意語境,避免誤用為中性描述。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論語》《鹽鐵論》等原著,或查閱、等來源的完整内容。
《仍舊貫》是指事物或情況保持不變、持續不斷。
《仍舊貫》的部首是「亻」,筆畫數為13畫。
《仍舊貫》是由「仍」、「舊」、「貫」三個漢字組成的,分别表示持續、過去的、貫穿。這個詞的意思源于古代文人筆耕不辍,通過功課和經驗的積累,持續貫徹,并得以延續。
《仍舊貫》的繁體字為「仍舊貫」。
在古代,「仍舊貫」這個詞采用了不同的字形寫法。比如「仍」的古代寫法為「仞」,「舊」的古代寫法為「舊」,「貫」的古代寫法為「貫」。雖然字形有些差異,但意思都相同。
1. 他的思想一直仍舊貫,沒被誘惑改變。
2. 經過多年的實踐,這種技術已經仍舊貫了。
逐步仍舊、時時仍舊、恒久仍舊。
恒久、穩定、持續。
改變、變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