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商 代 桐 地的宮室。相傳為 湯 葬地。 伊尹 曾放 太甲 于此。故址在今 河北省 臨漳縣 。《書·太甲上》:“予弗狎于弗順,營于 桐宮 。” 孔 傳:“經營 桐 墓立宮,令 太甲 居之。”《史記·殷本紀》:“帝 太甲 既立三年,不明,暴虐,不遵 湯 法,亂德,於是 伊尹 放之於 桐宮 。” 唐 李白 《紀南陵題五松山》詩:“ 桐宮 放 太甲 ,攝政無愧色。”
(2).借指被貶的帝王或幽禁帝王的地方。《南史·劉穆之等傳論》:“及至處權定機,當震主之地,甫欲攘抑後禍,禦蔽身災,使桐宮有卒迫之痛, 淮王 非中霧之疾,若以社稷為存亡,則義異於此。” 康有為 《戊戌八月國變記事》詩之一:“莊嚴對 宣室 ,哀痛起桐宮。”
桐宮是漢語中具有特定曆史典故與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桐宮原指商湯陵墓旁的離宮,位于今河南省偃師市西南。《史記·殷本紀》載商王太甲因暴虐被攝政大臣伊尹放逐于此,故桐宮最初為具體建築名稱,屬商代貴族居所。
因太甲被囚桐宮三年後悔過自新、重歸王位之事(見《尚書·太甲》),該詞衍生為“帝王自我懲戒之所”的象征。如唐代孔穎達疏解:“桐,湯葬地也,有王離宮焉……使居憂喪,示不奪其位”,強調其政治反省功能。
後世文獻中,“桐宮”脫離具體地點,成為君主反省罪己的文化符號。如《竹書紀年》稱“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複立”,賦予其“在懲戒中重生”的抽象意義,常見于史評與文學作品,喻指通過反思重獲正道。
語義層級 | 核心含義 | 典籍例證 |
---|---|---|
建築實體 | 商代離宮 | 《史記·殷本紀》 |
事件載體 | 太甲悔過處 | 《尚書》孔穎達疏 |
文化隱喻 | 改過自新象征 | 《竹書紀年》注 |
權威參考文獻:
“桐宮”是商代曆史中的一個重要名詞,具有雙重含義:
地理位置争議
存在兩種觀點:
曆史事件
據《尚書》《左傳》記載,商朝重臣伊尹因太甲暴虐無道,将其流放至桐宮三年。太甲悔過後複位,成為古代君臣關系的典範案例。
帝王貶谪的象征
自漢代起,“桐宮”成為被廢黜帝王幽禁之地的代稱。如《南史》用“桐宮”暗喻被廢皇帝,清代康有為詩句“哀痛起桐宮”也沿襲此喻。
文學化表達
李白《紀南陵題五松山》等詩詞中,“桐宮”被賦予政治反思的文學意象。
注:關于桐宮具體地望,建議參考《中國曆史地圖集》等權威史料進一步考證。
白石道人班散逼隘變溫動物禀操博采群議蔔相工財察草茵曹禺觇聽騁驟刍糧綷縩粹沖道不拾遺钿筐割線拐彎抹角顧慕過熱花營錦陣昏谵釂鼓家生哨稽拜急波波抗魄刊落口言潰亡潰墜老頭亮相力透紙背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六渠亂流輪燈蠻隸毛拉面诤名位嫩蘂溺人牛皮佩纕曲泉仍雲森爽上勤下順聖藻始間收攬衰衽思逸無兩象簟項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