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巾和梳篦。泛指盥洗用具。《禮記·曲禮上》:“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 宋 蘇轼 《莊子祠堂記》:“公執席,妻執巾櫛。”《金6*瓶6*梅詞話》第十六回:“蒙官人不棄,奴家得奉巾櫛,以遂于飛之願。”
(2).引申指盥洗。 唐 姚合 《假日書事呈院中司徒》詩:“十日公府靜,巾櫛起清晨。” 宋 王谠 《唐語林·補遺一》:“巾櫛既畢,又請更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巾栉漢語 快速查詢。
“巾栉”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詳細解析:
字面解釋
由“巾”(頭巾、毛巾)和“栉”(梳篦)組成,泛指盥洗用具,如毛巾、梳子等。
文化引申
古代禮儀中,男女不可共用巾栉(《禮記·曲禮上》),體現嚴格的性别規範。後引申為“盥洗”行為,如唐代姚合詩句“巾櫛起清晨”。
“侍執巾栉”
指妻妾服侍丈夫盥洗,成為妻子身份的謙稱。例如《左傳》中“婢子侍執巾栉”,以及《聊齋志異》中“願侍巾栉”的表述。
“巾栉之歡”
見于《金瓶梅》,表示侍奉他人的謙辭,類似“能服侍您是我的榮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出處或曆史演變,可查閱《禮記》《左傳》等古籍,或參考權威詞典釋義。
巾栉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意思是盥洗用的梳子。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巾這個字的部首是巾,它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頭巾。巾字的筆畫數是3畫。
栉這個字的部首是木,它也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表示與樹木有關的事物。栉字的筆畫數是9畫。
巾字來源于古代的服飾,用來包裹頭發的布帛。栉字則來源于古代的梳子,用來梳理頭發。這樣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表示盥洗用的梳子的詞語——巾栉。
在繁體字中,巾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而栉的繁體寫法為櫛,它由木字旁和失去一橫的曾構成。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巾字在六書中屬于象形字,形狀與頭巾相似。而栉字也是一個象形字,表示了梳子的形态。古代的巾字寫法與現在的巾字相同,而栉字的一些寫法中将木字旁寫成了未字旁。
例句:請拿給我一把巾栉,我的頭發有點亂了。
巾栉的相關詞彙有:梳子、梳頭、梳洗等。
巾栉的近義詞是梳子,反義詞是嵌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