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甯可儉約。《論語·八佾》:“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後漢書·明帝紀》:“喪貴緻哀,禮存寧儉。今百姓送終之制,競為奢靡,生者無擔石之儲,而財力盡於墳土。”
“甯儉”是一個源自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詞語,其核心含義是“甯可儉約”,強調在生活方式或禮儀中優先選擇節儉、樸素的态度。以下是詳細解釋:
“甯儉”由“甯”(甯願)和“儉”(儉約)組成,字面意為“甯可選擇節儉”,常用來表達對簡樸生活的推崇,反對奢侈浪費。
《論語·八佾》
孔子提出:“禮,與其奢也,甯儉;喪,與其易也,甯戚。”
意為:禮儀與其鋪張,不如節儉;喪事與其周全,不如發自内心的哀痛。
《後漢書·明帝紀》
漢明帝曾批評厚葬之風:“喪貴緻哀,禮存甯儉。”
強調喪禮應重哀思而非耗費財力。
“甯儉”不僅是生活态度,更被視為一種傳統美德,反映了儒家思想中“克己”“節制”的價值觀,與“儉以養德”一脈相承。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曆史背景,可參考《論語》《後漢書》等典籍原文。
甯儉是一個漢字詞語,有兩個意思。一是指安分守己,勤儉持家,善于節約,不奢侈浪費的品質。二是指心情平和,安靜自得的狀态。
甯儉由宀部和儉部組成。
宀部(宀字旁)是一個漢字的部首,表示“宀、寶”等與房屋相關的含義。
儉部是一個漢字的筆畫,由“亻”(人字旁)和“佥”(同字旁)組成。
甯儉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論語·憲問篇》中,原句是“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其中“為人謀而不忠乎?”一句中的“甯儉”。後來,甯儉逐漸演變成表示節儉的意思。
甯儉的繁體字是「寧儉」。
在古代,甯儉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甯字的古代寫法是“寧”,儉字的古代寫法是“儉”。
1. 他一直甯儉持家,從不過度消費。
2. 她一生甯儉自得,沒有追求奢華的欲望。
甯願、甯可、儉約、儉樸。
節約、儉省、勤儉。
奢侈、浪費、舍得。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