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鈍荒謬。 梁啟超 《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自信與虛心》:“居今日之 中國 ,上之不可不衝破二千年頑謬之學理,内之不可不鏖戰四百兆群盲之習俗。”
“頑謬”是一個漢語合成詞,由“頑”和“謬”兩個字組合而成,整體帶有明顯的貶義色彩,常用于書面語或批判性語境。以下從權威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漢語大詞典》釋為“愚妄;愚昧”,如“頑鈍”(愚笨遲鈍)、“冥頑不靈”(形容愚昧頑固)。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說文解字》注:“謬,狂者之妄言也”,引申為不合常理、違背事實。
來源:《說文解字注》,段玉裁,中華書局,2013年。
頑謬(wán miù)
“愚昧荒謬。多指人固執錯誤見解。”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12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
“愚妄背理。如《後漢書·王龔傳》:‘頑謬之人,眩惑世俗。’”
來源:《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2015年。
“頑固而荒謬:~不化。”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商務印書館,2016年。
詞語 | 側重 | 差異 |
---|---|---|
頑愚 | 智力愚笨 | 強調認知能力不足 |
荒謬 | 邏輯錯誤 | 側重結論不合常理 |
頑謬 | 固執+荒謬 | 兼具态度頑固與内容錯誤 |
“頑謬之人,眩惑世俗。”
(指迷惑大衆的愚妄之人)
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後漢書》,1965年。
“持頑謬之說,以亂天下。”
(批評以荒謬言論擾亂社會秩序的行為)
來源:中華書局《讀通鑒論》,1975年。
該詞屬書面語,常見于學術批評、政論或嚴肅文學,日常口語較少使用。其權威性源于對人性弱點的深刻批判,引用時需注意語境適配性。
(注:部分古籍來源因版權限制未提供鍊接,但紙質版可于各大圖書館查閱;現代詞典釋義參考官方出版物。)
“頑謬”是一個漢語詞彙,其解釋如下:
頑謬(wán miù)由“頑”和“謬”組合而成:
梁啟超在《十種德性相反相成義·自信與虛心》中曾用此詞批判舊學理:“居今日之中國,上之不可不沖破二千年頑謬之學理……”。此例中,“頑謬”強調傳統學說的僵化與不合時宜。
部分詞典将其歸類為“貶義複合詞”,多用于批判性語境,指代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或行為。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曆史語境,可參考梁啟超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白衛報單辨對避靜不憑慘雨酸風弛壞吃衣飯舂堂賜祝發癡富人供稱光價官使鼓吹車蠱膈龜台豪筆浣滌虺頽瑚琏之器護田林嫁出門的女,潑出門的水箭魚嬌殢借箸饑慌輯睦金囊計深慮遠眷眷累碁楞神陵縱瞵視流竄龍套祿奉漫無邊際鳴舷末位年貨暖忽忽乾脯穹窿饒有興趣冗擾省臣生滾實績時力視履松醪春亭亭植立桐絲徒勞猥廁為命鹹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