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disseminate government affair]∶傳布政教
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呂氏春秋·慎行論》
(2) [do missionary work]∶傳播宗教教義,勸人們信教
(1).掌傳教令的郡吏。《晉書·周莚傳》:“ 續 衣裹帶小刀,便操刃逼 莚 , 莚 叱郡傳教 吳曾 :‘何不舉手!’ 曾 有膽力,便以刀環築 續 ,殺之。”《資治通鑒·晉愍帝建興三年》引此文, 胡三省 注雲:“傳教,郡吏也;宣傳教令者也。”
(2).傳布教義。 唐 皇甫冉 《贈普門上人》詩:“惠力堪傳教,禪功久伏魔。” 清 昭槤 《嘯亭雜錄·癸酉之變》:“大内太監多 河門 諸縣人,有 劉金 、 劉得才 等,其家即素習邪6*教者,選入禁中,遂與茶房太監 楊進忠 等傳教。” 丁玲 《母親》二:“是他們來傳教的,他們不信祖宗菩薩,他們信什麼上帝、 耶稣 ,聽說 中國 人也有好些信他的了。”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傳教漢語 快速查詢。
傳教的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傳播教化
指古代統治者或學者向社會傳播道德規範與文化知識,如《韓非子》中“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即隱含對儒家傳教活動的描述。
來源:許嘉璐主編《中國古代禮俗辭典》(中華書局,1991年),第215頁。
宗教傳播
特指有組織地向他人宣講特定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佛教等派遣人員至異地宣講教義。例如基督教中的“大使命”(Great Commission)即要求信徒“往普天下去傳福音”。
來源:任繼愈主編《宗教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第189頁。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1卷,第1580頁。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明确标注:
傳教 chuánjiào
① 動詞,傳播宗教教義:~士|在鄉村~。
② 動詞(古義),傳播教化思想。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6年,ISBN 978-7-100-12450-8。
來源:卓新平《基督教小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年),第76頁。
以上釋義綜合權威工具書,涵蓋語義演變、宗教語境及曆史用例,符合漢語詞彙研究的學術規範。
“傳教”一詞的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字面解釋
由“傳”(傳播)和“教”(教化/教義)組成,核心含義是傳播某種思想體系或規範。最初指古代郡吏傳達政令的行為,如《晉書》記載的“郡傳教吳曾”即指負責傳遞政令的官吏。
宗教語境
現主要指宗教活動中傳播教義的行為,如基督教、佛教等通過布道、宣教等方式勸人信教。英語對應詞為“missionize”或“preach”。
二、曆史演變
三、現代應用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宗教傳教方式或曆史案例,可參考《文明小史》等文獻。
黯慘褊恡堛坼愊實波湊不定方程産植籌筆驿篡奪大和尚帶下醫黨引敵視恩寄二公煩躁風磴伏首貼耳輔音字母餻李和啰賀幛嫁雞隨雞餞筵機匠窘慴蝲蟽兩忘連一不二裡勾外聯買櫂廟堂秘逸謀帥牧羊人内敏旁壓力判若雲泥陪筆披雲前歌後舞氣斷清唏大叫秋毫之末球幕電影圈檻莎籠上春上聯沙咤利試劍時傑頌箫特制吐綻婉美違條隈映輼涼香脫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