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徹瑟的意思、徹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徹瑟的解釋

古代士遇父母或己有疾,撤去琴瑟,以示憂戚,或表示思靜。《儀禮·既夕禮》:“有疾,疾者齊,養者皆齊,徹琴瑟。” 賈公彥 疏:“今以父母有疾,憂不在于樂,故去之。”後以“徹瑟”指臨終。 清 黃宗羲 《毛烈婦墓表》:“徹瑟之日,信誓旦旦;下窆不踐,更待何日!”參閱《禮記·喪大記》“士去琴瑟” 鄭玄 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徹瑟"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禮儀的特定詞彙,主要用于描述喪禮中的儀軌行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徹瑟"指在喪禮中撤去琴瑟 的行為。"徹"通"撤",意為撤除、移去;"瑟"為古代弦樂器。合稱表示在特定禮儀場合(如臨終或喪期)停止奏樂,以示哀敬。

核心含義:通過撤除樂器表達對生命終結的莊重哀悼,是禮制中"喪不言樂"的具體體現。

二、儀軌與使用場景

  1. 臨終儀節

    據《禮記·喪服大記》載,諸侯或士大夫病危時,需進行"徹懸、徹琴瑟"的儀式(撤去鐘磬等懸挂樂器與琴瑟),象征生命将終,停止娛樂活動。

    原文:"疾病,外内皆掃……徹懸,樂奏于寝。"(《禮記·喪服大記》)

    來源:中華書局《禮記正義》

  2. 喪禮環節

    在正式喪禮中,"徹瑟"與"徹懸"并列,屬于"去樂"環節。如清代孫希旦《禮記集解》釋:"徹琴瑟者,去堂上之樂也。"

    來源:孫希旦《禮記集解》,中華書局1989年版

三、文化象征意義

四、文獻佐證與權威釋義

  1. 《漢語大詞典》(第7卷,第1474頁):

    "徹瑟:撤去琴瑟。古代士大夫遇有災患或喪事,撤去琴瑟,以示憂戚。"

    來源: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

  2. 《辭源》(修訂本,第1741頁):

    "徹瑟:撤去瑟。古禮,遇有災變或喪事,撤樂示憂。"

    來源:商務印書館,2015年

五、學術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禮記》,後世注疏如鄭玄《禮記注》、孔穎達《禮記正義》均詳釋其儀軌。清代經學家江永《禮書綱目》進一步考辨:"徹瑟非僅去器,實乃止哀敬之深意也。"

來源:江永《禮書綱目》,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徹瑟"是古代喪儀中撤除樂器的特定禮制行為,承載着禮法規範與情感表達的雙重功能,其釋義需結合禮學經典與權威辭書方能準确闡釋。

網絡擴展解釋

“徹瑟”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一、本義與禮儀背景

“徹瑟”最初指古代士人在父母或自己患病時,撤去琴瑟的行為。這一禮儀源自《儀禮·既夕禮》,賈公彥在注解中提到,因疾病帶來的憂戚之情使人無心于樂,故需撤去琴瑟以示哀思或追求心境甯靜。

二、引申義與文獻用例

後世将“徹瑟”引申為“臨終”的委婉表達。例如清代黃宗羲在《毛烈婦墓表》中寫道:“徹瑟之日,信誓旦旦”,即以“徹瑟”暗指生命終結的時刻。此用法與《禮記·喪大記》中“士去琴瑟”的喪儀傳統相關,進一步強化了其與死亡的關聯。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儀禮》《禮記》原文或清代考據學著作。

别人正在浏覽...

白兔公子八繭蠶八使被隄采獵采薇蟬蜩铛頭趁心像意蟲珠辭貌達鄉定鼎門返軸奮湧父母浮疏鳱鵲歌珠共門骨粉古往寒泉號志燈河伯話白惶慚黃龍誓建儲戒指激劇金尾九戎儈牛枯波酹祝連舻禮交棉農目不窺園嗫呫胚珠毗岚淺微鵲錦曲兒鋭利三角洲善變尚氣稍許勢火鼠黠素湍跆藉談笑風生偷偷摸摸萬貫五侯第仙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