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語本 唐 李鹹用 《山中》詩:“朝鐘暮鼓不到耳,明月孤雲長掛情”。佛寺中晨撞鐘暮擊鼓以報時,後因以“晨鐘暮鼓”謂時日推移。 宋 陸遊 《短歌行》:“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元 吳昌齡 《東坡夢》第一折:“這些時想晨鐘暮鼓,馬足車塵,細看來恰便似雲影空中盡。”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詩話下·宋荔裳廉使女》:“《敬業堂詩集》《中山尼》七古一篇,為 荔裳女 而作雲:‘……晨鐘暮鼓流光易,荏苒今年三十二。’”
(2).比喻令人警悟的話。 清 宣鼎 《夜雨秋燈錄·玉紅冊》:“三復此編,可當晨鐘暮鼓,喚醒衆生。” 清 青城子 《志異續編·監生》:“狐之現身説法,不啻晨鐘暮鼓。”
“晨鐘暮鼓”是一個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本義
指佛教寺院中清晨敲鐘、傍晚擊鼓的報時制度。古代寺廟以鐘鼓為號,清晨鳴鐘開啟一日修行,傍晚擊鼓宣告功課結束,形成規律的宗教生活節奏。如宋代陸遊《短歌行》雲:“百年鼎鼎世共悲,晨鐘暮鼓無休時” 。
二、引申義
比喻具有警醒作用的言論或事物,或形容時光推移、歲月流逝。如蘇轼《書雙竹湛師房》中“暮鼓朝鐘自擊撞”暗含時光更疊之意,後引申為警示世人珍惜光陰、修身自省的箴言 。
三、文化内涵
四、權威典籍佐證
五、現代應用示例
“老師的教誨如晨鐘暮鼓,時刻提醒我堅守本心。” —— 形容具有深刻警示作用的言行。
“晨鐘暮鼓”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chén zhōng mù gǔ,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原指佛教寺院中早晚報時的鐘鼓聲,早晨先鳴鐘後擊鼓,傍晚先擊鼓後鳴鐘。後引申為兩種含義:
來源與演變
佛教内涵
寺院中敲鐘擊鼓時,僧人會誦偈語如“聞鐘聲,煩惱輕”,旨在提醒修行者勤修戒定慧、遠離貪嗔癡。其順序并非簡單的“晨鐘、暮鼓”,而是早晨先鐘後鼓,傍晚先鼓後鐘。
引申用法
成語現多用于文學或口語中,表達對時間流逝的感慨(如“百年鼎鼎世共悲”)或強調警示作用(如“如暮鼓晨鐘般發人深省”)。
相關文化
古代城市亦用鐘鼓報時,如唐代長安設鐘鼓樓,通過聲樂規範社會活動,後逐漸演變為時間管理的文化符號。
近義詞:當頭棒喝、暮鼓晨鐘
反義詞:渾渾噩噩、執迷不悟
若需了解具體詩文引用或佛教儀軌細節,可參考《廬山高》《短歌行》等文獻或寺院叩鐘偈内容。
痷婪白撞邊表镖客愊愊不職餔餟策蹇龀齒創設楚竹燕歌蔥黃從省服雕蟲小巧東虛牍聿放慵煩褥否定覆落黻佩官戲海螺手恒毛幻世活寶唬吓枷革講唱翦剔矜赈九複巨積括蒌括總老方子老辣暖男女德女國纰薄辟萃劈空批拉批閱潛鹄竊眸耆羸榮鏡睿訓濕地施绯拖綠使能淑麗苔錦停積兔罟握綱提領象德新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