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意思、程颢的詳細解釋
程颢的解釋
程颢(1032-1085) : 北宋哲學家、教育家。人稱明道先生,洛陽(今屬河南)人。和弟程頤同為理學的奠基人,世稱“二程”。提出“天理”之說。又認為知識、真理的來源在于人的内心。他和程頤的學說後來為朱熹所繼承和發揮,世稱程朱學派。著作收入《二程全書》。
詞語分解
- 程的解釋 程 é 規矩,法式:程式。程式。章程。規程。 進展,限度:程度。進程。日程。過程。 道路的段落:路程。行(妌 )程。裡程。啟程。前程。 衡量,考核:計日程功。 姓。 筆畫數:; 部首:禾; 筆順編號
- 颢的解釋 颢 (顥) à 白的樣子:颢颢。颢氣(潔白清新之氣)。 古同“昊”,昊天。 筆畫數:; 部首:頁;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程颢(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河南洛陽人。他與胞弟程頤共創“洛學”,奠基宋明理學,被尊為“程朱理學”的開山鼻祖之一。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解析其詳細含義:
一、人物身份與核心思想
-
理學奠基人
程颢提出“天理”概念,主張“理”是宇宙萬物的本源,強調“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的萬物一體觀,其思想收錄于《二程全書》。其學說以“識仁”“定性”為核心,主張通過内心修養體認天理(《宋元學案·明道學案》)。
-
教育實踐者
曾任鄠縣、上元縣主簿,晉城令等職,推行儒家教化,興辦學校。提出“學者須先識仁”的教育理念,強調“靜觀”與“誠敬”的修養方法(《河南程氏遺書》卷二)。
二、曆史地位與影響
-
學派傳承
與程頤并稱“二程”,其學說經朱熹發揚形成程朱理學體系,成為元明清官方哲學。南宋時追封河南伯,從祀孔廟(《宋史·道學傳》)。
-
著作與語錄
代表作《定性書》《識仁篇》系統闡述心性論,語錄收錄于《二程遺書》。其“天人一本”“性即理”等命題深刻影響後世儒學(《中國哲學史·宋明理學卷》)。
三、權威文獻參考
- 《宋史·道學傳》:官方史書對其生平的權威記載
- 《二程集》(中華書局點校本):思想研究的核心原始文獻
- 《近思錄》(朱熹編):收錄二程理學精要的經典讀本
-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現代學界對其哲學體系的系統闡釋
程颢的思想體系融合宇宙論與倫理學,将儒家道德提升至形而上學高度,其“天理”觀重塑了傳統儒學的理論框架,奠定了理學數百年的學術根基。
網絡擴展解釋
程颢(1032-1085),字伯淳,號明道,世稱“明道先生”,是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者之一,與其弟程頤并稱“二程”。以下是關于他的詳細解釋:
1.人物背景
- 程颢祖籍河南洛陽,出生于湖北黃陂,曆任陝西戶縣主簿、晉城和扶溝縣令等職。他提出“視民如傷”的治理理念,強調為官者應體恤百姓疾苦。
- 學術上,他與程頤共同創立“洛學”,主張“天者理也”,認為宇宙的根本法則是“天理”,并強調通過内省修身與天理契合。
2.核心思想
- 天理觀:提出“天理”是道德與自然的最高準則,認為“仁者與物同體”,将倫理與宇宙規律統一。
- 心性論:主張“隻心便是天,盡之便知性”,認為真理源于内心,需通過“誠敬”的修養方法體悟。
- 教育觀:強調“傳心”教育,注重道德實踐與内在覺悟的結合。
3.影響與著作
- 程颢的學說被朱熹繼承發展,形成“程朱理學”,成為宋明理學的核心流派。
- 其著作收錄于《二程全書》,涵蓋哲學、教育等内容。他的詩詞亦融入理學哲思,如《春日偶成》以自然意象表達對“天理”的體悟。
4.曆史評價
- 作為理學的開創者,程颢被奉為“先賢”,入祀孔廟。他融合儒學與宇宙論的思想體系,對後世哲學、教育及社會治理影響深遠。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篇權威資料,若需進一步了解其生平細節或思想體系,可查閱《二程全書》及相關研究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包犧氏裁複常行顫悸怠廢盜典電虹地支菄風蠹冊趸售砐硪伐器廢文任武鋒猬負學拊循诟讓詭秘化穆昏邁嘉美件子晈晈近水樓台先得月濟濡九梁酒桶揩油箜簧狂遊酷償理睬利祿留牛流漾馬服眇睨目無三尺難為情錢龍宴齊娥青曠寝關曝纩起念瓊珉麴生曲章熔化沈忌深淵設營霜蟾素不相能讨亡委蛻詳到蕭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