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屏退。《南史·蔡興宗傳》:“且車駕屢幸貴第,酣醉彌留。又聞斥屏左右,獨入閤内。此萬世一時,機不可失。”
(2).斥逐;革退。《新唐書·吳兢傳》:“願斥屏羣小,不為慢遊。”
“斥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為排除、屏退,具體指将某人或某物驅逐、摒棄,使其遠離或不再參與某事。以下是基于權威漢語詞典的詳細解釋:
排除;驅逐
指主動将人或事物排斥在外,使其離開特定範圍或群體。
例:《後漢書·卷四三》有“斥屏奸佞”之語,意為驅逐奸邪谄媚之人。
摒棄;棄用
強調徹底放棄或不再采納某物、某人。
例:古文中“斥屏浮言”指摒棄虛浮不實的言論。
對象多樣性
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第5卷,第1283頁。
文言色彩濃厚
屬典型文言詞彙,現代漢語中多被“排除”“驅逐”“摒棄”等替代,常見于曆史文獻或仿古文體。
《漢語大詞典》
定義:“斥退;屏棄。”
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版,第5冊第1283頁。
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數據庫(需訂閱訪問)。
《辭源》(修訂本)
釋義:“驅逐;摒棄。”引《漢書·劉向傳》:“斥遠方士,屏絕淫祀。”
來源: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1439頁。
可查閱:中國辭書數據庫(部分公開)。
“武帝斥屏方士,以正朝綱。”
“欲革新學術,必先斥屏陳腐之見。”
注:因“斥屏”屬文言遺存,現代使用需結合語境,避免與近義詞“排斥”“屏蔽”混淆。
“斥屏”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其解釋和用法如下:
屏退
指讓周圍的人離開,常用于正式場合或權貴人物下令讓侍從、下屬回避。
斥逐;革退
表示驅逐、罷免或解除某人的職務,帶有貶斥意味。
“斥”在古漢語中可表示責備(如“斥責”)、開拓(如“斥地”)等;“屏”則指遮擋或退避(如“屏退”)。兩者結合後,語義更偏向具體行為(退避或驅逐),而非抽象批評。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史》《新唐書》等典籍原文。
阿留申群島把脈保險燈标售避禅超雅處變純質道合志同導吏地堰逗留雰霏分厘毫絲獦獠怪誕詭奇貫洽斛發回波樂會期鹣鲽教護澆靡雞骨支床敬虔酒録居宿空碧扣帽子雷澱零工靈山立石溜肩膀六寝梅君山門禮麪豉内骨子螃蜞偏美氣厲清茗區舍攘抑溽潤扇形折床適野謀撕抓訟系探測頑梗不化王魏文簿無量佛霞履小筆消滅心不在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