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長悌 ”。先後。《國語·吳語》:“孤敢不順從君命,長弟許諾。” 韋昭 注:“長,先也;弟,後也。” 章炳麟 《訄書·訂文》:“若是,則布政之言,明清長弟,較然如引繩以切墨,品庶昭蘇,而啙媮者競矣。”
亦作“ 長悌 ”。敬長愛幼;仁愛。《墨子·尚賢中》:“入則不慈孝父母,出則不長弟鄉裡。”《國語·吳語》:“将不長弟,以力征一二兄弟之國。”《國語·齊語》:“於子之鄉,有不慈孝於父母,不長悌於鄉裡,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
“長弟”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基本釋義
“長”指“先”,“弟”指“後”,合起來表示時間或次序上的先後關系。
例:《國語·吳語》中“長弟許諾”即“先後承諾”,強調承諾的次序。
文獻佐證
韋昭在《國語注》中明确注釋:“長,先也;弟,後也。”。章炳麟《訄書·訂文》也以“明清長弟”形容政令條理分明。
基本釋義
通“長悌”,指對長輩尊敬、對幼輩愛護的仁愛品德,屬儒家倫理範疇。
例:《墨子·尚賢中》批評“不長弟鄉裡”的行為,即不友愛鄉鄰。
文獻佐證
《國語·齊語》提到“不長悌於鄉裡”會被舉報,說明當時社會對此品德的重視。
建議需要深入理解的用戶可參考《國語》《墨子》原文,或查閱《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