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指诸侯国君主。《书·伊训》:“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 孔 传:“诸侯犯此,国亡之道。”《后汉书·阴识传》:“自是已后,暴至巨富,田有七百餘顷,舆马僕隶,比於邦君。”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已上通谓之杀。此又《春秋》之例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有一本卷子,那破题是:‘圣人思邦君之妻,愈思而愈有味焉。’”
(2).指刺史等地方官。 唐 韩愈 《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诗:“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 宋 曾季貍 《艇斋诗话》:“ 老杜 ‘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 韦苏州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皆曲尽其妙。不问诗题, 杜 诗知其宿僧房, 韦 诗知其为邦君之居也,此为写物之妙。” 清 方文 《蔡中郎八分书歌》:“寄语邦君覆以屋,勿令风雨生苔痕。”
“邦君”是汉语中具有历史语义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代古代诸侯国的君主或统治者,常见于先秦文献及后世文言表述中。以下从词义、用法、文献例证三个角度展开分析:
词义解析
根据《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邦”本义为分封的诸侯国,“君”指君主,二字连用特指诸侯国的最高统治者。《辞源》(商务印书馆,2015)进一步指出,“邦君”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多用于指代受周天子分封的诸侯国君,如《尚书·酒诰》中“邦君有正”即强调诸侯的执政责任。
语境用法
该词常见于儒家经典与史书,例如《论语·八佾》中“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此处“邦君”指鲁国国君,与管仲形成身份对比。另见《诗经·小雅·节南山》中“式讹尔心,以畜万邦”,郑玄注疏将“万邦”释为“诸侯国”,引申出“邦君”的统辖范围。
历史演变
“邦君”一词在秦汉后使用频率降低,但仍见于仿古文体。如唐代柳宗元《封建论》中提及“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其中“邦”作动词用,指分封诸侯,侧面印证“邦君”作为名词的政权属性。
“邦君”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指古代诸侯国的君主,即分封制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该词由“邦”(国家或地区)和“君”(君主)组合而成,强调国家领导者的权威与地位。例如《尚书·伊训》记载:“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意指诸侯若有过失会导致国家灭亡。
在历史文献中,“邦君”也泛指地方高级官员,如唐代刺史等。例如《后汉书·阴识传》提到“舆马僕隶,比於邦君”,将地方官员的地位与诸侯类比;唐代韩愈的诗句“维昔经营初,邦君实王佐”则直接以“邦君”指代地方官。
多用于历史文献、古典文学及政治讨论中,既可描述先秦诸侯,也可借指后世地方行政长官。
傍夫秉国勃窣博嘴残俸常试蝉冠豸绣彻骨衬履愁长殢酒春正辞活毳俗当鑪东格陵兰寒流斗而铸兵耳粪霏雾孚释扞蔽关纳虾蟆窑贺饯合柱辉焯交子忌妬急烈畸民客串课兆连阡铃驺穆公,缪公拟度凝瞩不转披戴平素魄兔清清泠泠穷猿奔林讪嗽实弹石迳朔禽数四殊锡投醪围脖僞孔传五明骥诬讪务头下衡下截详检闲欺消声灭迹卸载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