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土木工程。《三國志·魏志·衛觊傳》:“工役不輟,侈靡日崇,帑藏日竭。” 宋 吳曾 《能改齋漫錄·議論》:“ 裴度 從容言曰:‘國家本設兩都,以備巡幸……陛下倘欲行幸,宜命有司歲月間徐加全葺,然後可往。’上曰:‘從來言事者,皆雲不當往,如卿所言,不往亦可。’遂罷工役。” 清 梅曾亮 《栗恭勤公傳》:“是後每有工役,或甎加碎石及稭埽,用大減,數年内省官銀百三十餘萬。”
(2).從事土木工程的人。 清 方東樹 《書<望溪先生集>後》:“作室者,蔔裡閈,量基址,程材用,庀工役。”
(3).舊日給機關、學校等或官僚、紳士人家做雜事的人。 巴金 《沉默集·知識階級》:“第二宿舍的工役來接電話,等了半晌才說, 王侃 不在宿舍裡面。”
“工役”是一個具有曆史色彩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土木工程相關
指土木建築工程本身或從事這類工程的勞動者,如《三國志·魏志·衛觊傳》記載“工役不辍,侈靡日崇”,宋代吳曾的《能改齋漫錄》也提到“遂罷工役”。
雜役人員
舊時指在機關、學校或官僚、富戶家中從事雜務的人員。巴金在《沉默集·知識階級》中描述“工役來接電話”即為此意。
二、曆史演變
三、現代適用性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更多見于曆史文獻或特定語境(如古風文學作品)。需注意語境區分其具體指向工程還是雜役人員。
參考來源:以上釋義綜合自多個古籍及近現代文獻用例,具體可查看、3、5等來源。
工役,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工”和“役”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工”字的部首是工(gōng),它由3個筆畫組成;
“役”字的部首是彳(chì),它由3個筆畫組成。
來源:
“工役”這個詞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時候,工役是指國家或統治者命令勞動者進行的苦力勞動。這種勞動往往是強制性的,勞動者沒有選擇的權利,常常是在吃不飽穿不暖的條件下進行的。
繁體:
在繁體字中,“工役”這個詞的寫法和簡體字一樣。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的漢字寫法往往與現代漢字有一定的差異。關于“工役”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目前的了解有限,無法給出準确的古代寫法。
例句:
1. 在古代社會,勞動者常常被迫從事艱苦的工役。
2. 他因為拒絕參加工役,被處以重罰。
組詞:
1. 工作:指進行一定的努力、付出一定的精力以完成特定任務。
2. 建役:指為了建設需要而進行的勞動。
近義詞:
1. 勞役:指為他人或機構提供勞動力或服務的人。
2. 勞工:指從事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工人。
反義詞:
1. 貴族:指具有特殊社會地位和特權的人。
2. 紳士:指受過良好教育、有高尚品德和修養的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