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决断事情。《荀子·王霸》:“三邪者在匈中,而又好以权谋倾覆之人断事其外,若是,则权轻名辱,社稷必危,是伤国也。”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英雄》:“力能过人,勇能行之,而智不能断事,可以为先登,未足以为将帅。”《南史·齐竟陵文宣王子良传》:“ 王融 虽为身计,实安社稷,恨其不能断事,以至於此。” 清 王韬 《淞滨琐话·倪幼蓉》:“士人懦葸,不能断事,一切皆女代为之。”
断事在汉语中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指对事情进行分析、判断并作出决定的过程,强调处理问题的决断力。
例证:
《汉语大词典》释为“处理事务;裁决事情”(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版)。
《古代汉语词典》指出“断”含“决断、判定”义(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如《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成败在于决断”。
古代特指官吏审理案件、裁断纠纷的职能,属司法范畴。
文献依据:
《唐律疏议》载“断事以律”,强调依法裁决(中华书局,1983年点校本)。
宋代官职“断事官”专司刑狱(《宋史·职官志》)。
当代用法侧重对复杂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常见于管理学、心理学领域。
学术参考:
现代汉语研究中,“断事”被纳入决策行为分析框架(《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2020年第3期)。
组织行为学强调“断事力”是领导核心能力之一(《管理学报》,2018年)。
权威来源依据:
“断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析:
“断事”由“断”(决断)和“事”(事情)组成,核心含义为决断事情,指通过分析判断对事务做出明确处理或结论,强调果断、不拖沓的特性。
与“决断”相比,“断事”更侧重对具体事务的判定过程,而非单纯表达决心。古籍中常与“权谋”“智勇”等词关联,体现综合能力。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荀子》《人物志》等文献,或查阅《汉语大词典》相关词条。
班送北门学士遍周草子葱郁打差耽待低头丧气敌占区恫惧遏绝恶逆凤楹刚略钢琴庚牌乖叛沽贩酣媟好心办坏事薅栉后命欢闻歌捡挍见行崛然孔孟之道两用鞔鞮满肚子冕黻莫邪拗律排户品头评足旗靡辙乱散更三古三荆社会保险生产方式声量声乐市尘疏簿送意速达田采天凝地闭亭寺危困无衍汙黦汙潴遐轨香官先号后笑小屦萧屏西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