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喪亡。 晉 陸機 《門有車馬客行》:“親友多零落,舊齒皆凋喪。”《隋書·禮儀志一》:“後主嗣立,無意典禮之事,加舊儒碩學,漸以凋喪,至於朝亡,竟無改作。”
(2).喪失;失落。 唐 杜甫 《丹青引·贈曹将軍霸》詩:“ 幹 惟畫肉不畫骨,忍使驊騮氣凋喪。” 康有為 《大同書》甲部第五章:“大抵壓制之國,政權不許參預,賦稅日以繁苛,摧抑民生,淩鋤士氣。務令其身體拘屈,廉恥凋喪,志氣掃蕩,神明幽郁。” ********* 《病後訪擔風先生有贈》詩:“冉冉浮雲日影黃, 維摩 病後氣凋喪。”
“凋喪”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diāo sàng,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綜合解析:
形容人的精神狀态
指心情低落、失意或悲傷,常因憂愁、挫折等導緻精神不振。
例如:“親友的離世讓他倍感凋喪。”
引申為事物的衰敗或喪失
原指花朵凋謝、喪失生命力,後擴展至形容事物(如禮儀、文化等)的失落或消亡。
喪亡、零落
多用于描述親友離散或生命逝去。
例:晉代陸機《門有車馬客行》中“舊齒皆凋喪”,指故友逐漸離世。
社會或文化的失落
如《隋書》提到“舊儒碩學漸以凋喪”,指學術傳統的衰微。
藝術與精神的消沉
杜甫在《丹青引》中批評畫作“氣凋喪”,形容藝術失去神韻;康有為《大同書》用“廉恥凋喪”批判社會道德淪喪。
如需更完整的文獻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典詩詞集。
《凋喪》的拆分部首是《⺧》和《襾》,它們分别有2和10個筆畫。
《凋喪》的來源是由“凋謝”和“喪失”兩個詞彙組合而成。在繁體中,它的寫法是《凋喪》。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凋喪的寫法是《彫喪》。
1. 她失去了工作,心情變得凋喪。
2. 他的失敗使得他心情凋喪。
3. 天氣陰郁,我感到有些凋喪。
凋喪可以和其他詞彙組合成新詞,例如凋喪情緒、凋喪感等。
凋喪的近義詞包括:悲傷、沮喪、失落。反義詞包括:愉悅、歡樂、興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