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班簿。《宋史·禮志二十》:“兵部侍郎於右省班南,與吏部侍郎東西相向立,搢笏,各出班籍置笏上。”
(2).指官位,官階。 宋 曾鞏 《節度加宣徽制》:“矧夫填臨塞路,總領兵防,班籍聯於輔臣,謀畫參於國論,其思勉勵,以副眷懷。”
班籍是漢語中表示學生所屬班級成員資格的專業術語,指學生在教育機構中正式注冊并歸屬于特定班級的身份記錄。該詞由“班”(指教學組織單位)與“籍”(登記隸屬關系的簿冊)複合構成,屬于現代教育管理體系中的規範性用語。
根據《現代漢語規範詞典》的定義,班籍包含學生姓名、學號、班級編號、入學年份及班主任信息等核心内容,是學校進行日常教學管理的基礎依據。教育部《中小學生學籍管理辦法》進一步明确,班籍與學籍系統挂鈎,涉及學生轉班、升學等異動時需通過全國學籍管理系統同步更新,确保教育數據的連續性和合法性。
在法學層面,班籍作為學生教育權的載體,其建立與變更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保護。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研究指出,班籍檔案的保存期限通常與學生學業周期一緻,具有教育法律事實的憑證價值。
“班籍”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解釋:
班簿(官員名冊或登記冊)
指記錄官員職位、等級或人員信息的簿冊。例如《宋史·禮志》提到官員在朝會時需“出班籍置笏上”,即取出記載班次的簿冊進行禮儀流程。這一用法常見于官方文書,用于規範官員的排列次序。
官位或官階
引申為官員的職位等級。宋代曾鞏在《節度加宣徽制》中寫道“班籍聯于輔臣”,指官員的等級與輔政大臣相關聯,強調其政治地位。此處“班籍”代指官階體系,與古代官僚制度密切相關。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用例(如《宋史》或曾鞏作品),中的原文引述。
悲劇迸息别藏畢陬伯樂相馬材薮藏傳佛教昌雄超短波陳師鞠旅沖降觸情大閨女大檢查廢市風馳電逝腑髒感恩懷德感歎詞高地告月公參歸遜邯鄲鸠函谷丸橫牀後害椒葉驚世震俗開小會魁士連蟲陸陸陸羅午幕庭猱升濃姿扁舟意平準貧破皮靴頁兒仆纍穹形全清悛惕卻退屈宋如舊升引神經末梢庶衍宿疹倜詭頑滞霧合吳冶現成話仙山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