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無有的意思、常無有的詳細解釋
常無有的解釋
謂虛無。《莊子·天下》:“ 關尹 、 老耼 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詞語分解
- 常的解釋 常 á 長久,經久不變:常數。常量(亦稱“恒量”)。常項。常任。常年。常駐。常住。常備不懈。 時時,不隻一次:常常。常客。時常。經常。 普通的,一般的:常識。常務。常規。常情。常人。平常。反常。 姓。
- 無有的解釋 沒有;有在者乎?;曰:;無有。;;;《戰國策;趙策》無有礙矣。;;唐; 李朝威《柳毅傳》無有不過而拜。;;明; 張溥《五人墓碑記》絕無有。;;清; 方苞《獄中雜記》果無有。詳細解釋.沒有。《書·洪範
網絡擴展解釋
“常無有”是道家哲學中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古典文獻及現代解讀展開分析:
一、基本釋義
“常無有”指虛無,強調超越具體形态的抽象存在狀态。這一概念出自《莊子·天下》:“關尹、老耼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意為關尹與老子(老聃)的學說以虛無為根基,以太一(宇宙本源)為核心。
二、哲學内涵
-
本體論層面
道家認為“常無有”是萬物的本質,主張通過虛無達到與“道”的統一。這種虛無并非絕對的空無,而是超越具象的永恒存在,類似于《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的表述。
-
實踐指向
主張以“柔弱謙下”為外在表現,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内在實質(引自《莊子·天下》),提倡順應自然、不強行幹預的處世态度。
三、與道家其他概念的關聯
- 與“太一”的關系
“常無有”與“太一”共同構成道家宇宙觀,前者為哲學基礎,後者為終極本體,二者結合體現了道家對世界本源與運行規律的探索。
- 與“有/無”辯證
類似《道德經》“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的思想,既強調從虛無中體悟奧妙,又需在實有中把握規律。
四、現代诠釋
當代研究中,“常無有”常被解讀為道家對絕對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或視為對物質世界局限性的超越性思考。其思想對東方哲學、藝術審美等領域影響深遠。
提示:以上解讀綜合了《莊子》原文及多部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建議查閱《莊子集釋》《道德經注疏》等典籍。
網絡擴展解釋二
“常無有”的意思是指常常沒有。它由兩個字組成,可以根據部首和筆畫來拆分。其中,“常”字的部首是“巾”,它的筆畫數是5;“無”字的部首是“無”,它的筆畫數是4。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它的繁體字是「常無有」。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常常使用象形、會意和指事的形式來表示詞義。例如,用「常」字和「無」字組合在一起,表示經常沒有的意思。以下是一個例句:“他常無有時間去讀書。”在組詞方面,與“常無有”相關的詞彙有很多,比如“常見”(常常見到)、“無常”(不穩定的)、“有時”(有時候)等。與“常無有”相似的近義詞有“經常沒有”、“常常沒有”等。而“有時有”的反義詞則是“從不有”。希望以上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