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常無有的意思、常無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常無有的解釋

謂虛無。《莊子·天下》:“ 關尹 、 老耼 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常無有"是漢語中一個具有哲學意蘊的複合詞,其含義需結合道家思想及字義分解來理解:

一、字義分解與哲學内涵

  1. 常:指恒常、永恒不變的本質或規律。《老子》第十六章雲:“知常曰明”,強調認識恒常之道的重要性。《漢語大詞典》釋“常”為“恒久,經常不變”。
  2. 無有:
    • 無:道家核心概念,指超越形質的本源狀态。《老子》第一章:“無,名天地之始”,形容道體虛寂、無形無相的特性。
    • 有:與“無”相對,指具體存在的萬物。《老子》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說明“有”源于“無”。
    • “無有”連用:在道家語境中常指“道”或終極實在的别稱,強調其超越“有”“無”二元對立的絕對性。《莊子·庚桑楚》:“萬物出乎無有。有不能以有為有,必出乎無有”。

二、“常無有”的整體釋義

該詞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道家哲學對宇宙本體的描述:

三、現代理解與應用

在現代漢語中,“常無有”極少作為獨立詞彙使用,其意義主要保留在解讀道家典籍或哲學讨論中,用以指代:

同義詞參考:道、自然、太極、玄牝(均指向宇宙本源)。

主要參考來源:

  1. 《老子》(《道德經》)相關章節(如第一章、第二章、第十六章、第四十章)。
  2. 《莊子·庚桑楚》。
  3.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對“常”、“無”、“有”的單字釋義及哲學引申義。
  4.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哲學相關條目。

網絡擴展解釋

“常無有”是道家哲學中的術語,其核心含義可結合古典文獻及現代解讀展開分析:

一、基本釋義

“常無有”指虛無,強調超越具體形态的抽象存在狀态。這一概念出自《莊子·天下》:“關尹、老耼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意為關尹與老子(老聃)的學說以虛無為根基,以太一(宇宙本源)為核心。

二、哲學内涵

  1. 本體論層面
    道家認為“常無有”是萬物的本質,主張通過虛無達到與“道”的統一。這種虛無并非絕對的空無,而是超越具象的永恒存在,類似于《道德經》中“無,名天地之始”的表述。

  2. 實踐指向
    主張以“柔弱謙下”為外在表現,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内在實質(引自《莊子·天下》),提倡順應自然、不強行幹預的處世态度。

三、與道家其他概念的關聯

四、現代诠釋

當代研究中,“常無有”常被解讀為道家對絕對自由精神境界的追求,或視為對物質世界局限性的超越性思考。其思想對東方哲學、藝術審美等領域影響深遠。


提示:以上解讀綜合了《莊子》原文及多部詞典釋義,如需進一步考證古典文獻,建議查閱《莊子集釋》《道德經注疏》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阿緆白蓋标新筆意慘服草蔀昌亭旅食成任辰光車茵寵辱出入生死叢糅大莫與京大學士隄捍訂錢定香劑頓瞌睡二馬虎飛捷風射杆棘鲠論拲梏廣成傳光晃孤舟還轉宦贶價藩翦绺介特鶄莊季年倦乏連橇蝼蝈亂亡落葉知秋民公謀命旁搜遠紹被甲執兵千古一轍韌力忍抑沙鼎社團衰衽霜質水栗素材天人之辯鐵籠提攜吐耀象環象簡協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