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武冠。《後漢書·崔駰傳》:“ 鈞 ( 崔鈞 )時為虎賁中郎将,服武弁,戴鶡尾。” 唐 韓翃 《贈别太常李博士兼寄兩省舊遊》詩:“兩年戴武弁,趨侍 明光殿 。” 清 趙翼 《紀夢》詩:“閲罷邸抄正午倦,忽夢遷官戴武弁。”
(2).武官。 唐 儲光羲 《同諸公送李雲南伐蠻》詩:“ 劍關 掉鞅歸,武弁朝 建章 。”《明史·熹宗紀》:“國家文武并用,頃承平日久,視武弁不啻奴隸,緻令豪傑解體。”《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九九回:“你文官一途雖然做不得,但是武弁一路還不妨事。”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八:“他也謙遜着,說他隻是一介武弁,隻曉得服從上官命令。”
“武弁”一詞在不同曆史時期和語境中有兩層主要含義:
起源與形制
曆史演變
文學與職官語境
社會認知
武弁是一個漢字詞語,由兩個字組成。拆分部首是“武”、“弁”,分别放在“刀”和“弓”的左邊。
“武”的筆畫數為10筆,部首是“止”,拼音是“wu”,意思是指戰力、武力。
“弁”的筆畫數為5筆,部首是“弓”,拼音是“bian”,意思是指頭戴的兵器飾物、古時士兵的頭盔。
武弁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在古代,士兵戰鬥時會戴上頭盔,用來保護頭部。因此,武弁指的是士兵在戰鬥中戴的頭盔。
另外,武弁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武辯」。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武弁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古代寫法中的武字和弁字的結構較為簡單,筆畫數也稍有差異。
以下是關于武弁的例句:
1.戰士們戴上武弁,充滿了戰鬥的勇氣。
2.軍隊統一配發武弁,以保護士兵的安全。
組詞:武器、戰争、弓箭、武術、頭盔
近義詞:頭盔、盔甲、兵器
反義詞:素顔、無甲、無兵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