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辟佛的意思、辟佛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辟佛的解释

斥佛教,驳佛理。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四:“ 永叔 不识佛理,强闢佛;不识书,强评书。” 清 郑燮 《焦山读书寄四弟墨》:“况自 昌黎 闢佛以来, 孔 道大明,佛焰渐息。帝王卿相,一遵六经四子之书,以为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此时而犹言闢佛,亦如同嚼蜡而已。”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四》:“果为 孔子 ,可以闢佛, 颜曾 以下弗能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辟佛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排斥、批判或驳斥佛教。该词的形成与古代中国思想史上儒家、道家等本土思想体系对佛教这一外来宗教的争论密切相关。以下从词典释义、构词解析、历史背景及文化影响四方面详细阐释:


一、词典释义与字义解析

  1. 基本释义

    根据《汉语大词典》,“辟佛”指“驳斥佛教,排斥佛学”。其中:

    • 辟(pì):本义为“打开”,引申为“排除、驳斥”,如《说文解字》释“辟”为“开也”,后衍生“辟邪”“辟谬”等词,均含否定义。
    • 佛:特指佛教及其教义,源自梵语“Buddha”的音译。

      二字组合后,“辟”的动词性主导词义,形成对佛教的主动批判行为。


二、历史背景与思想论争

  1. 儒家士大夫的批判运动

    唐代韩愈在《论佛骨表》中激烈抨击佛教耗费社会资源、破坏伦理纲常,主张“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成为“辟佛”的代表性事件。宋代欧阳修著《本论》,延续儒家立场,指佛教“为中国患”。

  2. 道家与佛教的冲突

    南北朝时期道教徒著《老子化胡经》,虚构老子西行化佛之说,试图将佛教纳入道教体系,实为“辟佛”策略之一。


三、文化影响与思想史意义

  1. 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宋明理学家如程颢、朱熹等虽吸收佛道思想,但仍以“辟佛”维护儒学道统,如朱熹称“佛氏之失,出于自私之厌”。

  2. 推动三教融合进程

    持续的“辟佛”争论客观上促使佛教本土化,如禅宗吸收儒道思想,形成“佛法在世间”的入世观。


四、近现代语义流变

近代思想家如梁启超在《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反思“辟佛”传统,主张客观评价佛教对社会伦理的积极意义,该词逐渐脱离贬义语境,转为中性的学术讨论术语。


参考资料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

季羡林《佛教十五题》(中华书局,2007)

韩愈《韩昌黎文集校注·论佛骨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欧阳修《欧阳修全集·本论》(中华书局,2001)

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二十六》(中华书局,1986)

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中华书局,1989)

网络扩展解释

“辟佛”是一个汉语词汇,读作pì fó,其核心含义为“斥佛教,驳佛理”,即批判或排斥佛教思想。以下从多个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词义解析

  1. “辟”的含义
    此处“辟”通“闢”,读作pì,意为“驳斥、排除”,而非“开辟”(bì)。例如,韩愈《原道》中“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即体现对异端思想的排斥。

  2. 历史背景与用法

    • 该词常用于儒家学者对佛教的批判。如明代王世贞批评欧阳修“不识佛理,强辟佛”(《艺苑卮言》),清代郑燮提到韩愈(昌黎)辟佛后“孔道大明,佛焰渐息”(《焦山读书寄四弟墨》),均体现了儒家维护正统、排斥佛教的立场。
    • 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进一步指出,辟佛需以深刻理解为基础,否则“如同嚼蜡”。

二、与“辟支佛”的区别


三、思想史上的意义

中国古代思想家如韩愈、宋明理学家等常以“辟佛”维护儒家正统,认为佛教“不事生产”“悖离伦常”。这一争论贯穿唐宋至明清,反映了儒释思想冲突与交融的历史背景。


四、现代语境中的使用

现代汉语中,“辟佛”多用于学术讨论或历史研究,指代特定历史时期的思想运动,日常使用较少。需注意结合语境,避免与佛教术语混淆。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人物的辟佛观点(如韩愈、欧阳修等),可参考相关历史文献或思想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暗浅帮教板正悲酸币制才料采缯儃回澄醪城社赤鼻吃闷仇耻创图炊熟春梢辞避调下恩准耳受负恩昧良福征公檮纥突邻浑芒贾风积安见方江心补漏狡愤剿洗加衔进宴距关沦溺旅尘瞒隐靡迤凭单平两埤堄暴炙前室牵致敲边鼓起部弃甲丢盔清职轻重失宜饶言睿文善行生死未卜石检时子舒豁説不响太牢太上皇帝挺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