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擲璧。謂不以財寶為重。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上智不貴難得之財,故 唐虞 捐金而抵璧。” 南朝 齊 謝朓 《三日侍宴曲水》詩:“抵璧焚翠,銷劍隳城。” 宋 王禹偁 《賦得南山行送馮允中之辛谷冶按獄》:“畫衣畫地免煩苛,抵璧捐金返淳素。”
“抵璧”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多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抵璧”的字面含義為“擲棄玉璧”,引申為不以財寶為重,強調對物質財富的輕視态度。這一概念常見于古代文獻,常與“捐金”連用,形成成語“捐金抵璧”,表達對金錢和珍寶的淡泊。
出處與曆史背景
該詞最早見于晉代葛洪《抱樸子·安貧》:“上智不貴難得之財,故唐虞捐金而抵璧。”,意指聖賢之人(如堯舜)不追求稀有財物。南朝謝朓《三日侍宴曲水》詩中也提到“抵璧焚翠”,進一步強化了輕視珍寶的意象。
使用場景
多用于形容清廉、節儉的品德,或推崇精神價值高于物質財富的理念。例如唐代魏徵《十漸不克終疏》中,以“捐金抵璧”勸谏君主保持淳樸之風。
相關延伸
需注意“抵璧”常與“捐金”搭配使用(如“捐金抵璧”),單獨出現時需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部分文獻可能引申為“事物相互補充”(如),但此用法較為少見,主流仍以“輕視財寶”為核心義。
“抵璧”主要承載了中國傳統文化中對物質欲望的克制思想,常見于曆史、文學領域,表達對清廉品格的贊頌。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參考葛洪《抱樸子》或唐代谏疏等原文。
抵璧(dǐ bì)是一個中文詞語,意思是兩顆寶石碰撞在一起,互相磨砺,使其質量更加純淨、更加光亮。這個詞也比喻人在相互交流和碰撞中不斷提高和進步。
抵璧是一個由折部(扌)和玉部(玉)組成的字。折部意為手,玉部象征玉石。折部在字的左邊,玉部在字的右邊。
根據漢字拆分規則,折部(扌)有2筆,玉部(玉)有5筆,所以抵璧總共由7筆構成。
抵璧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古時候它的繁體寫法是「抵䥥」。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抵璧的古代寫法是「抵䥥」。繁體字「䥥」由場部(井)和玉部(玉)組成。
1. 互相交流才能使得思想更加抵璧。
2. 隻有經過碰撞和互動,才能使團隊中的成員能力抵璧。
1. 同璧(tóng bì):指同樣寶石的磨砺。比喻關系密切的朋友或夥伴。
2. 拾璧(shí bì):意為撿起碎裂的寶石。比喻挽救或修複破碎的希望、理想等。
1. 磨璧(mó bì):意為用砂礫和水磨砺寶石。比喻通過努力和鍛煉來提高自己。
2. 錘煉(chuí liàn):意為用錘子錘擊石頭以鍛煉其硬度和質量。比喻通過重重考驗和折磨來提升自己。
劣璧(liè bì):意為質量低劣的寶石。比喻質量差、價值低下的人或事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