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姓。《南史·循吏傳序》:“自此方内晏安,甿庶蕃息。”《新唐書·張九齡傳》:“甿庶,國家之本。” 宋 王谠 《唐語林·政事上》:“災厲流行,甿庶焦灼。” 清 方苞 《周官辨僞二》:“每見甿庶之家,嫠者改適,猜釁叢生,變詐百出,由是而成獄訟者十四三焉。”
“甿庶”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通常指代百姓或平民。以下為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用法特點
“甿庶”是典型的複合詞,結合“甿”的平民屬性與“庶”的群體特征,整體表達對普通百姓的統稱。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用,主要用于解讀古籍或曆史研究。
甿庶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衆多的人群或者世人。
甿庶的部首是田,總共有15畫。
甿庶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史記·淮陰侯列傳》中的一句話:“甿甿於庶,遂使天下若庶也。”意為庶人衆多,使天下如同庶人一樣。後來,甿庶逐漸演化為表示衆多人群的意思。
繁體字“甿庶”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甿庶在古代的漢字寫法與現代相似,沒有太大的變化。
1. 甿庶湧入會場,人山人海,熱鬧非凡。
2. 曾幾何時,這座城市的甿庶開始渴望更好的生活。
衆甿、庶民、人庶、庶務。
衆多、大衆、子民。
貴族、上層、少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