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泥鰍 ”。鱼名。体圆柱形,尾端侧扁,有黏液。黄褐色,有不规则黑色斑点。口小,嘴有须五对。常生活在河湖、池沼、水田等处,潜伏泥中。肉可供食用。 宋 梅尧臣 《江邻几馔鳅》诗:“泥鰌鱼之下,曾不享嘉宾。” 浩然 《艳阳天》第一○四章:“﹝ 小清 ﹞说着,像一条泥鳅,从五婶的手下溜出去了。”
泥鰌(ní qiū),汉语词汇,具有以下详细含义:
一、核心释义(水生动物)
指一种小型淡水鱼类,属鳅科。体形细长呈圆筒状,鳞片细小或裸露,体表多黏液,口部有须。常栖息于淤泥底质的静水或缓流水域,以底栖生物、有机碎屑为食,具有钻泥习性。该释义为现代汉语最常用义项,具有明确的生物学指向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948页将其明确标注为“鱼名”。
二、方言义项
部分地区方言中,“泥鰌”可引申指代在泥泞环境中活动的人或物,含灵活、不易捉摸的意味。例如:“这人滑得像条泥鰌”,比喻其机敏善变。此用法体现了汉语词汇的地域性特征。《汉语方言大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第4卷第5480页收录了相关方言用例。
三、文化引申义
因泥鰌的生理特性,其在传统文化中常被赋予特定象征意义:
权威来源参考:
“泥鰌”(ní qiū)是一种鱼类的名称,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泥鰌是淡水鱼类的一种,体形呈圆柱状,尾部侧扁,体表有黏液覆盖,皮肤呈黄褐色并带有不规则黑色斑点。其口部较小,嘴周围有5对须,常栖息于河流、湖泊、水田等淤泥环境中。
如需进一步了解泥鰌的生态或文化背景,可参考古籍《江邻几馔鳅》或现代文学作品中的相关描述。
别裁宾籍博洽博闻多识糙漆持权合变春丝瓷雕得所鼎铛有耳敦故甫刑高爵公非先生丱岁诃胁户口簿讲肄戒警截爪击溃战酒罐子俊雅累叠陵物临乾历险龙旒罗缕纪存邈绵明黄难活烹鍊平肩舆批首蒲帆切除轻逸欺贫爱富气歇犬戎确固不拔三大宪杀获上假商务神胎涉朔歙砚释流饰履豕视首倡水沉岁贡生缩头龟透碧霄透熟渭阳小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