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道乱常的意思、逆道乱常的详细解释
逆道乱常的解释
违背道德纲常。 唐 李公佐 《谢小娥传》:“如 小娥 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
词语分解
- 逆道的解释 .违背事理。《晏子春秋·外篇下十》:“且夫见色而忘义,处富贵而失伦,谓之逆道。” 唐 颜真卿 《守政帖》:“吾去岁中言事得罪,又不能逆道苟时,为千古罪人也。”.指叛逆的行为。《史记·李斯列传》:“今
- 乱常的解释 .破杯纲常;违反人伦。 马王堆 汉 墓帛书《经法·国次》:“变故乱常,擅制更爽。” 晋 挚虞 《思游赋》:“ 唐 则天而民咨兮, 癸 乱常而感虞。” 隋 王通 《文中子·礼乐》:“子谓 京房
专业解析
逆道乱常,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成语,用于形容严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伦理纲常的行为。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逆道乱常指违背正道、扰乱伦常,形容行为乖张,严重违反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和伦理秩序。
核心含义:
- 逆道:违反自然规律或社会正道(如忠孝仁义)。
- 乱常:破坏人伦纲常(如君臣、父子、夫妇之序)。
近义词:大逆不道、伤风败俗
反义词:循规蹈矩、安分守常
二、结构解析
-
语源构成
- 逆:违背,抵触(《说文解字》:“逆,迎也。关东曰逆”)。
- 道:道德准则或自然规律(《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
- 乱:扰乱,破坏(《尚书·泰誓》:“予有乱臣十人”)。
- 常:伦常纲纪(《管子·幼官》:“明法审数,立常备能”)。
-
语法结构
并列式复合词,“逆道”与“乱常”互为补充,强调双重违背。
三、经典出处与用例
-
历史文献
- 唐代柳宗元《时令论下》:“逆道乱常,盖人形器之咎。”
(批判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
- 《周书·文帝纪上》:“(高欢)逆道乱常,谋危社稷。”
(指责篡权悖逆之行)
-
典型语境
- 适用于批判篡位、弑亲、背信等极端恶行,如:
“王莽篡汉,逆道乱常,终致天下共诛。”
“安禄山起兵反唐,逆道乱常,祸乱中原。”
四、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违背正道,破坏纲常。多指背叛伦理道德的极端行为。”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
“形容行为违背社会公德和伦理规范。”
五、文化内涵
- 伦理批判:反映儒家思想对伦理秩序的维护,如《孟子·滕文公下》强调“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 社会警示:警示世人遵守道德底线,如《朱子语类》:“逆理乱常,天地不容。”
参考文献
- 柳宗元《柳河东集》,中华书局,2000年。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2年。
- 《尚书译注》,李民撰,中华书局,2016年。
- 《孟子正义》,焦循撰,中华书局,2017年。
(注:因未搜索到可验证的在线链接,参考文献仅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
网络扩展解释
“逆道乱常”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违背道德纲常或社会常规,形容行为不遵循常理、破坏伦理秩序。其核心含义强调对传统道德和既定规则的背离,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
2.出处与典故
源自唐代李公佐的传奇小说《谢小娥传》:“如小娥足以儆天下逆道乱常之心,足以观天下贞夫孝妇之节也。” 此处通过“谢小娥”的故事,警示世人不可违背伦理纲常。
3.结构与用法
- 语法结构:联合式成语(由“逆道”和“乱常”两个动宾结构组成)。
- 感情色彩:贬义,多用于批评不合情理的行为。
- 常见搭配:作谓语或定语,如“逆道乱常之举”。
4.使用场景
多用于描述以下行为:
- 伦理层面:如不孝、背信弃义等违反传统道德的行为。
- 社会层面:如贪污腐败、违法乱纪等破坏规则的现象。
5.近义词与辨析
- 近义词:逆天违理(强调违背自然规律或天理)。
- 区别:“逆道乱常”更侧重伦理纲常,而“逆天违理”偏向客观规律或天道。
该成语通过“逆”与“乱”的强烈否定,凸显对道德秩序的维护,常用于文学或口语中批判反常行为。具体出处和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阿马板职北阴陛殿层椒差度蹙金定执烦剧俯盼附亲公私两利寡母官荣桂户盒匳昏冒活教材贾胡讲手街垒金灿灿金罚俊游冷丁丁冷饮峦纹洛汭芦衣木石盼辰勾庞道婆婆嘴迁化乔禁架寝所秦庭之哭软线沈深恃才傲物税目素和所到之处素丝良马踏五花天口替手通检推排投酒吐词退三舍违喧文责贤门险易嚣务消消停停夏徵写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