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能所的意思、能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能所的解释

佛教语。“能”与“所”相对,犹言主客观。《大般若经》卷五六八:“作是思惟,所观境界皆悉空无,能观之心亦復非有,无能所观二种差别,诸法一相,所谓无相。”《坛经·机缘品》:“汝但心如虚空,不著空见,应用无碍,动静无心,凡圣情忘,能所俱泯,性相如如,无不定时也。” 清 王夫之 《尚书引义·召诰无逸》:“夫能所之异其名,释氏著之,实非释氏昉之也。其所谓能者即用也,所谓所者即体也, 汉 儒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思也,所谓所者即位也,《大易》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即己也,所谓所者即物也,《中庸》之已言者也。所谓能者人之弘道者也,所谓所者道之非能弘人者也, 孔子 之已言者也。” 薶照 《人民程度之解释》:“盖一切事物,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对待而不可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能所"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哲学意蕴的复合词,尤其在佛教哲学中占据核心地位。它由"能"和"所"两个单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向认识或行为活动中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的二元关系。以下从词典释义与哲学内涵角度详细解释:


一、字义分解与基本概念

  1. "能" (Néng):
    • 指具有能力、能够发起动作或认识的主体。在认识论中,它代表能知之心(认识主体),如人的意识、觉知能力;在行为层面,代表能作之者(行动主体),如施事者。《说文解字》释"能"为"熊属",引申为才能、能力。
    • 来源参考: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
  2. "所" (Suǒ):
    • 指动作或认识所指向、所涉及的对象或境域。在认识论中,它代表所知之境(认识客体),如被感知的事物、现象;在行为层面,代表所作之事(行动客体),如受事者、行为对象。"所"字本义为"伐木声",后假借为处所、对象。
    • 来源参考: 许慎. 《说文解字》. 中华书局影印本。
  3. "能所"合义:
    • 两者结合,"能所"即指主体与客体、认识者与被认识者、行动者与行动对象这一对相互依存、相对而生的概念范畴。它强调了在主客互动中产生的分别与对立。

二、核心哲学内涵(主要源于佛教)

"能所"概念在佛教哲学(如唯识学)中被深刻阐释,是其认识论和修行观的关键:

  1. 能所对立 (Duality):
    • 指凡夫认知世界的基本模式:心识(能)攀缘、执取外境(所),形成主客二分。这是产生分别、执着、烦恼的根源。例如:"能见"(视觉功能)与"所见"(色相),"能听"(听觉功能)与"所听"(声音)。
    • 来源参考: 丁福保. 《佛学大辞典》 "能所"条. 1922年出版。(权威佛学工具书)
  2. 相互依存 (Interdependence):
    • "能"与"所"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没有"能知"就无所谓"所知",没有"所知"也无法显现"能知"。二者是相对成立的概念。
    • 来源参考: 《成唯识论》卷七:"识生变时,似能所取,彼二取习气,名彼随眠。" (玄奘译) - 论述识如何变现出能取(主体)与所取(客体)的分别。
  3. 超越能所 (Transcendence):
    • 佛教修行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超越能所对立的二元分别心,证悟"能所双泯"或"能所一如"的境界。即达到无分别智,心不再执着于主体与客体的区分,回归绝对的真实(如真如、法性)。
    • 来源参考: 《六祖坛经·般若品》:"烦恼即菩提,无二无别。能所双忘,物我一如。" - 体现了禅宗对超越能所对立的追求。

三、现代汉语中的理解与应用

在现代汉语语境下,"能所"虽非日常高频词,但在哲学、佛学、文学批评等领域仍有应用:

  1. 哲学讨论: 用于分析认识论中的主客体关系、意识与存在的关系等。
  2. 佛学阐释: 是理解佛教教义(尤其是唯识、中观、禅宗)的基础概念。
  3. 文学艺术: 有时用于分析创作与欣赏过程中的主体(作者/读者)与客体(作品/意象)的互动关系。
    • 来源参考: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能所"条释义及书证。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994年。(大型权威汉语词典)

四、总结

"能所"一词,源于古汉语单字本义,在佛教哲学中被赋予深刻内涵,指代认识或行为中主动与被动、主体与客体的对立统一关系。其核心在于揭示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式(能所对立),阐明其相互依存的特性(能所依存),并指向超越这种二元分别的智慧境界(能所双泯)。它是理解东方哲学(尤其佛学)认识论和修行观的重要钥匙。

网络扩展解释

“能所”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主要体现主客观关系的辩证思考。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能”指主体(观察者、能动性),代表认知或行动的主体能力;“所”指客体(被观察对象、被动性),代表主体作用的对象。二者构成一对相对存在的范畴,类似哲学中的“主观与客观”。

二、哲学内涵

  1. 对立统一性
    能所必须相互依存,如《大般若经》所述:“所观境界空无,能观之心非有”,强调主客本无独立自性。
  2. 超越二元性
    禅宗《坛经》提出“能所俱泯”,主张通过修行消解主客对立,达到“性相如如”的觉悟境界。
  3. 与“知”的关系
    在更深的哲学层面,“能所”被视为“知”(空性)的显现,知作为本源同时包含能(观察指令)与所(现象世界)。

三、实践意义

四、现代诠释

当代学者薶照提出“有能即有所,能所固对待而不可离”,将这一概念延伸至事物普遍联系性的解释。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佛教经典释义及哲学扩展分析,如需查阅完整文献可参考相关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白鮝迸直不给命布褐裁恨长踦差彊人意谶辞称借车轸慈荫摧拉措思弹糺彫流东班堕指翻却飞抢摓策弗豫高驾搿犋龟印海阔天高鸿工后浪推前浪厚秩徽庙郊驿警柝举世空水旷滞酷滥裈褲滥杀掠卖华工龙楼芦丁论道官蒙瞀门枢旁国洽作期间庆藴穷鼠啮狸鋭势熟脱檀林潭笋铁轴听讲通观全局蜕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襄办仙机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