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三竿日的意思、三竿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三竿日的解釋

猶言日上三竿。謂時間不早。語本《南齊書·天文志上》:“日出高三竿。” 宋 歐陽修 《答樞密吳給事見寄》詩:“春寒擁被三竿日,宴坐忘言一炷香。” 元 關漢卿 《單刀會》第二折:“我這矮窗睡徹三竿日,端的是傲殺6*人間萬戶侯,自在優遊。” 清 程先貞 《春朝即事》詩:“舒膝三竿日,掀髯一鏡霜。”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三竿日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三竿日"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1. 字面本義(太陽高度)

    指太陽升起後,高度達到約三根竹竿(古代長度單位,約合數尺)疊加的程度。這并非精确度量,而是古人觀察日影位置對上午時段的一種形象化描述。此時太陽已明顯升高,脫離清晨的朦胧狀态。

  2. 時間概念(約上午八九點)

    由太陽高度引申指代具體時辰,通常對應現代時間的上午八、九點鐘左右,即古人所說的“辰時”前後。例如《漢語大詞典》釋義為:“日上三竿。謂時間不早。” 《古代漢語詞典》也指出其表示“天已大亮,時候不早”。

  3. 文化意象(懶起象征)

    該詞常與“日上三竿”同義,在詩文中多用于形容人起床很晚,暗含慵懶或閑適之意。如蘇轼《題潭州徐氏春晖亭》詩:“曈曈曉日上三竿,客向東風競倚欄。” 最早書證見于《南齊書·天文志上》:“永明五年十一月丁亥,日出高三竿。”

權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三竿日”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太陽升起至較高位置(約三根竹竿的高度),表示時間已接近中午,引申為時間不早。例如元代關漢卿在《單刀會》中寫道:“我這矮窗睡徹三竿日”,形容睡到日上三竿的悠閑狀态。

二、起源與用法

  1. 曆史淵源
    源自《南齊書·天文志上》記載的“日出高三竿”,後逐漸演變為固定表達。
  2. 計時方式
    古代用竹竿投影長度計時,太陽升高後竹竿影子縮短,“三竿”即通過竹竿高度變化判斷時間推移。
  3. 文學引用
    宋代歐陽修詩句“春寒擁被三竿日”,清代程先貞“舒膝三竿日”均以此形容慵懶或時間流逝。

三、結構解析

四、其他說明

需注意,“三竿”單獨使用時可能存在不同含義(如提到形容酒量),但結合“日”時特指時間概念。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南齊書》原文或古代詩詞用例。

别人正在浏覽...

白下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辯暢伯顔不解事谄走趁哄遲巧春農辍己黜谪大對打落疊宕短才裰領道袍伏曆負屍绂絻關試桂櫂衡管回味焦寝僥繞極目遠望警戒水位灸頞鶌鸠俊僚濫獄連霖軨積理色隆象民賦謀論男爵劈腿乾海喬樣勢清飇青銅海球獵绮豔缺分三國灑沃申令奢太師表睡鴨蕣榮書史穩操勝券五聲險不相偪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