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沐猴而冠的意思、沐猴而冠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沐猴而冠的解释

猕猴戴帽子。比喻外表虽装扮得很像样,但本质却掩盖不了。常用来讽刺依附权势、窃据名位之人。《汉书·项籍传》:“人谓 楚 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颜师古 注:“言虽著人衣冠,其心不类人也。”《晋书·张载传》:“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尚焉足道哉!”亦省作“ 沐冠 ”。 宋 林希逸 《代毛颖谢表》:“志虽酬於脱颖,嘲莫解於沐冠。” 梁启超 《论自尊》:“夫沐冠而喜者,戏猴之态也。投骨而嚙者,畜犬之情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沐猴而冠

沐猴而冠(拼音:mù hóu ér guàn)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为“猴子戴上帽子”,比喻人虚有其表,本质低劣却装扮成体面的模样,常用来讽刺徒有虚名或缺乏内涵却占据高位者。其核心含义强调内在本质与外在装扮的不匹配,暗含德不配位之意。


一、基本释义与出处

  1. 字面解析

    • 沐猴:即猕猴(《汉语大词典》。
    • 冠:戴帽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第919页)。

      合指猴子穿戴人的衣冠,但因其本性难改,终究无法具备人的威仪与智慧。

  2. 引申义

    比喻人徒有虚表而无实才,或地位与能力不相称。如《汉书·伍被传》载:“沐猴而冠带,智小而谋强”,讥讽虚伪无能之辈(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1999年,第342页)。


二、典故溯源

此成语典出《史记·项羽本纪》:

“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楚人讥讽项羽占据咸阳后急于称王,却无长远谋略,如同猴子戴帽般滑稽(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336页)。后世用以批判虚浮不实的言行。


三、用法与示例


四、权威文献参考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释义:“沐猴戴帽子。比喻虚有仪表,实无内涵。”

  2. 《成语源流大词典》(刘洁修,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

    详述其演变脉络,强调其讽刺本质。

  3.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14年)

    标注出处为《史记》,并释为“徒有外表,实无才能”。


五、同义辨析

网络扩展解释

“沐猴而冠”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及背景:

一、基本解释

二、出处与典故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攻占咸阳后,有人建议他定都关中,但项羽执意返回家乡彭城,并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谋士私下讽刺:“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暗指项羽虽居高位,却无长远谋略,如同猴子戴帽虚有其表( )。

三、比喻意义

  1. 虚有其表
    形容人或事物外表装扮得体,但内在缺乏真才实学或高尚品质( )。
  2. 讽刺依附权势者
    多用于讥讽窃据权位、品行低劣之人,或坏人伪装成好人()。

四、用法与例句

五、延伸思考

该成语提醒人们注重内在修养而非仅追求表面光鲜,同时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德不配位”现象的批判( )。

别人正在浏览...

财能朝晩撦鼓夺旗乘黄赤石冲风冒雨充华璁珑道德教育砥砺风节斗紫独闻厄井耳穴放殛非所奋轧更迭勾起国祯旱涝保收和风细雨黄绢词慧星交底接论介祉积远举止自若坑道兰金勒功乐于联衿俚謡陇右蝱蝇乃老芘藾披涉强盛切末屈狄榷金任患杉子少蓬捎信深知刷定伺晨四愁诗缩頞宿约通番秃奴掀番献见小把戏小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