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磨练口舌。形容讲话很厉害,善于挑拨诬陷。 汉 王充 《论衡·自纪》:“ 羊胜 之徒,摩口膏舌; 邹阳 自明,入狱復出。”
《汉语大词典》中“摩口膏舌”一词为生僻成语,现多作“摩口膏脣”,其核心语义指通过反复练习使口齿伶俐。该词由四字复合构成:“摩”意为摩擦、磨炼,《说文解字》释为“研也”;“膏”作动词指涂抹润滑,引申为润饰言辞;“口舌”代指言语能力。
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编著的《现代汉语成语规范词典》指出,该成语常见于古代文献,用以描述纵横家、说客等通过刻意训练提升辩才的过程。如《战国策》记载苏秦“夜发书陈箧,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即包含口舌训练之意。
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未收录该成语,建议在正式文书中优先使用“口若悬河”“能言善辩”等现代常用表达。对于古籍研究场景,可参考中华书局《古代汉语成语通释》第583页的详细考据。
“摩口膏舌”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字面指通过“磨练口舌”提升口才能力,但实际应用中多含贬义,形容人言辞犀利且善于挑拨诬陷,而非单纯褒义的“能言善辩”。
出处与典故
源自汉代王充《论衡·自纪》:“羊胜之徒,摩口膏舌;邹阳自明,入狱复出。”
此句以“羊胜”为例,暗指其用诡辩陷害他人,而邹阳因自证清白脱困。
语法功能
通常作宾语或定语,例如:“此人摩口膏舌,不可轻信。”。
该成语主要用于描述通过磨练口舌达到挑拨诬陷目的的行为,而非单纯赞美口才。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褒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论衡》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词典。
哀茕碧霭辩博碧鷄兵主波涟驳行曹国舅柴米夫妻稠涎吹牛皮捣碓堵缝番子手丰彩浮宕攻获乖讹官蛙国医侯莫陈黄箓忌嫉锦歌禁中扃禁箘簵枯鱼衔索羸师两不找两姓连耞陵令离逷丽舞藜苋络丝马帚鸣珰明威民宅蓦驳眸子牛鱼千叶莲权宠驱疟劬勤屈然神怡心旷释道摅散蜀山撕心裂肺廷疏托胎虫王粲登楼枉絶小鸟心地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