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伍的意思、民伍的详细解释
民伍的解释
平民的行列。《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今国有众军,并多精勇,宜且罢轻车、骑士、材官、楼船士及军假吏,令还復民伍。” 南朝 梁 沉约 《大赦诏》:“凡诸反侧,咸与维新。并加宣慰,还復民伍。”
词语分解
- 民的解释 民 í 以劳动群众为主体的社会基本成员:人民。民主。民国。民法。公民(在一国内有国籍,享受法律上规定的公民权利并履行公民义务的人)。国民(具有国籍的人)。 指人或人群:居民。民族。 劳动大众的,非官方
- 伍的解释 伍 ǔ 古代军队的编制:一伍(五人)。 军队:入伍。落伍(掉队)。 同伴的人:羞与为伍。 “五”的大写。 姓。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民伍是汉语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指平民的行列或普通民众,多用于古代文献中描述基层社会群体。以下从构词、语义及用法三个维度解析:
一、构词解析
- 民:泛指庶人、百姓,与“官”相对,如《说文解字》释为“众萌(氓)也”,即无官职的庶民群体。
- 伍:本义为古代军队或户籍的基层编制单位(五人为伍),引申为“行列”“同类组合”。如《周礼·夏官》载“五人为伍”,后扩展指代社会群体组织。
二字组合后,“民伍”强调平民阶层的集合体,突出其群体性与组织性特征。
二、历史语义与用例
-
基层户籍单位
古代户籍制度中,“伍”为最小管理单元。如《史记·商君列传》载“令民为什伍”,指将百姓编入“什伍”组织(十家为什,五家为伍)相互监督。“民伍”即指纳入此编制的平民,如《宋史·兵志》载“选诸州民伍”充军,表明其作为兵源基础。
-
代指普通民众
泛指未入仕途的平民阶层。明代宋濂《送方生还宁海》诗云“布衣入承明,宠若登民伍”,以“民伍”对比“承明”(朝廷),凸显平民身份与官宦的对立。
-
军事化群体
因“伍”的军事属性,“民伍”可指代非正规的地方武装或民兵组织。清代魏源《圣武记》载“民伍奋梃以偕”,描述民众持棍棒参与作战的情景。
三、现代用法与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民伍”已非常用词,多见于历史研究或仿古语境,语义保留“平民群体”的古义,但失去户籍编制内涵。如研究古代社会的论著中,仍用其指代底层社会组织单位。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释义“民伍”为“平民的行列”。
-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中华书局,2013年:释“民”“伍”本义及引申义。
- 《史记》(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版),中华书局,2014年:商鞅变法“什伍”制度记载。
- 《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兵制中“民伍”用例。
- 《圣武记》(魏源全集),岳麓书社,2004年:清代民兵组织描述。
网络扩展解释
“民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字面含义:指“平民的行列”。“民”指百姓、人民,“伍”原指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五人为一伍),后引申为群体或行列。
- 核心概念:强调普通民众的集体身份或社会地位,常用于描述脱离军队或官职后回归平民生活的状态。
2.历史文献出处
- 最早见于《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令还復民伍”,指解散军队中的士兵,使其回归平民身份。
- 南朝梁沉约的《大赦诏》中也提到“还復民伍”,用于赦免叛乱者后恢复其平民身份。
3.延伸意义
- 象征意义: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引申为“人民的力量与团结”,但这一说法缺乏明确古籍依据,可能是基于字义的现代扩展。
4.使用场景
- 古代多用于政治、军事语境,如裁军、赦免等政策表述。
- 现代可借喻“回归普通生活”或“民众的集体力量”,但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民伍”一词以“平民行列”为原始含义,常见于历史文献中与身份转换相关的政策描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后汉书》等古籍原文(来源:、5、6)。
别人正在浏览...
鼈肉并禽不断苍耳僝工敞胸露怀婵娟子雕文刻镂騑服風和日暄封篆公座钩视骨头架子好美鹤列黄孙环合跻跻金缕曲狂徒林网鹿床轮头母敕朋友们辟聘气力青圆奇思妙想遒雅奇险诎免熔接扇摇升降舵审己身显名扬沈滓射罔手生树井説长话短讨召推搪讬幽外大父煟煌委输伟丈夫误点污镘乌涅白糟无庸置辩遐渐衔枚疾走西风漂流系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