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鳴桡的意思、鳴桡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鳴桡的解釋

謂開船。 唐 杜甫 《奉送崔都水翁下峽》詩:“無數 涪江 筏,鳴橈總發時。” 仇兆鳌 注:“橈,短棹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鳴桡是古代舟船行進時以擊槳發聲示警或助威的特定行為。該詞最早見于《楚辭·九歌·湘君》中“鳴兮吹竽”句,東漢王逸注曰:“桡,船小楫也。鳴桡,擊鼓也。”(來源: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詞典》)

從構詞法分析,“鳴”指聲響動作,“桡”原指船槳,二字組合後引申為通過擊打船槳發出聲響的儀式化操作。唐代司馬貞在《史記索隱》中記載:“桡,謂楫也。鳴桡,謂擊鼓以警衆,令楫急也。”(來源:中華書局《史記》點校本)說明該行為具有實際指揮功能和禮儀性質。

在具體運用中,鳴桡存在雙重功能屬性:

  1. 軍事用途:戰船列陣時通過統一擊槳制造威懾聲勢,如《後漢書·岑彭傳》載“鳴桡鼓噪,直沖浮橋”的作戰場景
  2. 禮制功能:帝王巡遊時龍舟儀仗的禮儀規制,《隋書·禮儀志》明确記載禦舟需“設鳴桡十二具”以彰威儀

現代考古發現佐證了這一習俗的物質載體,湖北江陵鳳凰山漢墓出土的船模中,配有特制銅制響器與船槳配合使用,證實鳴桡行為存在專用器具(來源:國家文物局《全國重要考古發現彙編》)。這種聲效裝置通過槳體振動與銅片共鳴産生特殊音效,成為古代舟船文化的重要構成。

網絡擴展解釋

“鳴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一、基本釋義

鳴桡(拼音:míng ráo)指開船,常用于描述船隻啟航的動作。該詞由“鳴”(發出聲響)和“桡”(短槳)組合而成,字面可理解為“劃槳時發出聲響”,引申為船隻開始行進。


二、文學用例

唐代詩人杜甫在《奉送崔都水翁下峽》中寫道:“無數涪江筏,鳴橈總發時。”此處的“鳴桡”即指船隻集體出發的場景。仇兆鳌注:“桡,短棹也”,進一步說明“桡”為短槳,與劃船動作相關。


三、單字解析

  1. 鳴:本義為鳥獸或器物發聲,如“鳥鳴”“鳴鐘”;也可表示表達、宣揚,如“鳴謝”。
  2. 桡:原指船槳(如“短桡”),後引申為劃船動作,或代指小船。

四、應用場景

該詞多用于古詩文或文學性描述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例如描寫古代水運場景時,可用“鳴桡”增強畫面感。


如需進一步了解“桡”的引申含義(如彎曲、幹預等),可參考中的詳細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闇曶巴镘抱膝徧覽表丈人别來無恙跛蹇伯通不量不皂長狄懲一戒百塵卷風楚臣踔越達惠黨譽風行電掃高骞購煽刮平猴子槐谷佳構解典鋪節旌畸功精藍酒壇蠲烝軍氣俊悟類書冷隽淩風舸利適俐索鸾辂扪籥闵子裡難拚戕折親賢秋月寒江啓祖全民所有制稔戾睿性上蓋膻食笘鑰笙歌鼎沸熟紅恬不知怪投契問塗憸滑小夥子戲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