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稀渺茫貌。 晉 陸機 《晉平西将軍孝侯周處碑銘》:“舊關雖入,鄉路冥浮。鐫茲幽石,萬代千秋。”
“冥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核心含義
指“依稀渺茫貌”,形容事物模糊不清、難以捉摸的狀态。該詞最早見于晉代陸機的《晉平西将軍孝侯周處碑銘》:“舊關雖入,鄉路冥浮”,描述歸鄉之路的遙遠與朦胧。
字義拆解
文學描述
多用于描繪自然景象或抽象情感的缥缈,如陸機碑銘中的“鄉路冥浮”,既指歸途遙遠,也暗含對人生際遇的感慨。
成語争議
部分來源(如)将其歸類為成語,解釋為“思想空虛、迷茫無所適從”,但此用法未見于權威古籍,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較為生僻,多見于古文研究或文學創作。若需引用,建議結合具體語境,優先采用“依稀渺茫”的本義,避免混淆其貶義引申用法。
《冥浮》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貶義,指的是人仍舊高傲,目中無人,不可一世。
《冥浮》的拆分部首是冫(bīng)和氣(qì),拼音為míng fú。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
《冥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國的文學作品。它首次出現在《晉書·Ruan Ji傳》中,用來描述一些傲慢自大、目中無人的人。
《冥浮》的繁體字是「冥浮」,讀音相同。
在古時候,人們可能會用不同的字形來書寫《冥浮》。例如,有些文獻中使用的字形是「冥浮」,而有些則是「冥浮」。
1. 他對别人的意見毫不屑服,真是個冥浮之人。
2. 這位藝術家因為自認才華出衆,總是冥浮地對待别人的建議。
- 冥頑不化 - 冥頑不靈 - 冥頑不動 - 自負冥頑 - 冥頑不革
傲慢、自大、目空一切
謙虛、謙卑、謙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