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代對地方官的泛稱。 唐 韓愈 《贈張童子序》:“自朝之聞人,以及五都之伯長羣吏,旨厚其餼賂,或作謌詩以嘉童子。”
(2).舊時對文章、品德足為表率者的尊稱。 宋 蘇舜欽 《檢書》詩:“快心伯長文,跋尾清臣搨。”
古代軍中統率百人的卒長。《墨子·號令》:“大将使人行,守操信符。信不合,及號不相應者,伯長以上輒止之,以聞大将。” 孫诒讓 間诂:“伯、百通,即上文百長。”
伯長是漢語中的曆史稱謂,主要有以下兩層含義:
指統領百人的低級武官,相當于“百夫長”。此義項源于秦漢時期的軍制,常見于古代文獻中描述軍隊編制。
來源:《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第1卷,第1123頁;《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56頁。
泛指某群體的領導者,如諸侯之長、宗族首領或地方魁首。例如《墨子·尚同》中“裡長者,裡之仁人也……鄉長者,鄉之仁人也”,此處“長”與“伯”意近,均表統領職能。
來源:《辭源》(修訂本)第214頁;王力《古代漢語》常用詞釋義。
現代漢語中“伯長”已非常用詞,多見于研究先秦兩漢曆史、軍事制度或古文獻解讀的學術場景,日常交流通常以“首領”“軍官”等現代詞彙替代。
“伯長”是一個多義詞,其含義在不同曆史文獻和語境中有以下解釋:
古代對地方官的泛稱
這一用法多見于唐代文獻,如韓愈《贈張童子序》提到“五都之伯長群吏”,指代地方行政官員。
對德高望重者的尊稱
宋代蘇舜欽在《檢書》中以“伯長”贊譽文采與品德出衆之人,體現對楷模的敬稱。
古代軍事職位
《墨子·號令》中記載“伯長以上辄止之”,此處指統率百人的基層軍官(類似“卒長”)。
若需引用具體文獻中的含義,需結合上下文判斷。例如:
可通過權威古籍(如《墨子》《韓愈文集》)進一步驗證具體語境中的用法。
贲士筆斷并攏逼清才器承蔭赤口白舌大别名颠阾笃友放話肥煤封國幹贶甘約公役光儀官廨龜版貴恙孤貞回遑婚币嘉稱假寵噍嚼交衢口譯斂口裡闬淋森樓面茂才撚靶兒頖國品體千态萬狀青徼親上成親湫學曲道熱潮人強勝天三院上下同欲舌橋不下使乎時宰說服束狹訴辯堂飯頭盧汙劣下車作威遐怪香樟笑吟吟纚風沐雨細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