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忮的意思、貪忮的詳細解釋
貪忮的解釋
貪婪狠毒。《明史·夏言傳》:“海内士大夫方怨 嵩 貪忮,謂 言 能壓 嵩 制其命,深以為快。” 清 趙翼 《偶書所見》詩之三:“人則等級殊,榮利百般誘,遂起貪忮心,智力角勝負。”
詞語分解
- 貪的解釋 貪 (貪) ā 求多,不知足:貪玩。貪杯(過分好喝酒)。貪婪。貪污(利用職權非法地取得財物)。貪戀(十分留戀)。貪心。貪圖。貪財。貪求。貪權。貪欲。貪得無厭。貪贓枉法。 筆畫數:; 部首:貝; 筆順
- 忮的解釋 忮 ì 害,嫉妒,狠:“不忮不求,何用不藏?” 違逆;剛愎:“不忮于衆”。 筆畫數:; 部首:忄;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貪忮是一個古漢語複合詞,由“貪”與“忮”二字組合而成,主要形容人性中貪婪與嫉妒并存的惡劣品性。其核心含義指既貪得無厭又嫉賢妒能。以下從權威辭書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 核心釋義
“貪忮”指人貪婪而忌刻。其中:
- 貪:意為貪求、貪得無厭,指對財物、名利等有非分的、永不滿足的欲望。
- 忮:意為嫉妒、忌恨、狠戾,指對才能、名譽、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懷怨恨。
該詞強調一個人同時具備強烈的占有欲(貪)和強烈的排他性、傷害性(忮),常用來描述心術不正、品德敗壞之人。
二、 字義詳解與典籍佐證
- “貪”:《漢語大詞典》 釋“貪”為“求多,不知足”,如“貪財”、“貪得無厭”。其本質是對不屬于自己或超出應得範圍之物的過分索求。
- “忮”:《漢語大詞典》 釋“忮”為“嫉妒;狠戾”。如《詩經·邶風·雄雉》:“不忮不求,何用不臧?”(不嫉妒不貪求,怎麼會不好呢?)。《莊子·齊物論》:“大勇不忮”,意指真正的勇者不懷嫉妒害人之心。“忮”體現了因嫉妒而産生的陰險、狠毒心态。
- “貪忮”合用: 此詞多見于古代文獻評論人物品性。如宋代蘇轼在《荀卿論》中批評戰國策士:“其為心也,悚然而不常,悁悁然而易以怒,忮害而貪冒。” 雖未直接連用“貪忮”,但“貪冒”(貪圖財利)與“忮害”(嫉妒害人)并舉,實為“貪忮”之義的具體表現。後世常将“貪忮”視為一種惡劣的複合性格特征。
三、 總結
“貪忮”一詞精準刻畫了人性中兩種緊密相連的惡德:貪婪無度與嫉賢妒能。擁有“貪忮”之心的人,既對利益永不滿足,又見不得他人優于自己,常為滿足私欲或消除嫉恨而行事不端。此詞具有鮮明的貶義色彩,是古人用以批判不良品行的常用詞彙。
參考來源:
- 《漢語大詞典》(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出版) - 該詞典是當今規模最大的漢語語文詞典,對“貪”、“忮”及包含該詞的複合詞(如“貪忮”)有權威釋義和豐富書證。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側重古漢語語詞溯源,對“忮”等字的古義及其在典籍中的運用有詳細闡釋。
- 《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 - 對“貪忮”等文言複合詞有明确釋義,適合理解其在古文中的具體含義。
網絡擴展解釋
“貪忮”是一個漢語複合詞,由“貪”和“忮”二字組成,以下是詳細解釋:
-
拼音與基本釋義
拼音為tān zhì,意為貪婪狠毒。其中,“貪”指對財物或欲望過度追求,“忮”則含嫉妒、狠毒之意,組合後形容人既貪得無厭又心性狠辣()。
-
單字拆解
- 貪(tān):本義為貪財,引申為對某種事物永不滿足的欲望,如“貪污”“貪圖”。
- 忮(zhì):指嫉妒或狠毒,如成語“不忮不求”(出自《詩經》)表示不嫉妒、不貪求,反襯“忮”的負面含義。
-
語境與用法
該詞多用于描述人性中的惡劣品質,常見于書面或古典文獻。例如:“其性貪忮,不可委以重任。”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替代為“貪婪狠毒”“貪狠”等表達。
提示:若需更權威的古典用例,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匾部參譚長筵疵下村末大陸橋運輸抵轹诋抑方教發秃齒豁風幕夫甘都盧甘露漿狗急跳牆乖忤廣修貴秩還不能呼天搶地嘉禾儉貧蹇兔金筆靖步诓誘鲲絃礫岩虜使馬槟榔馬戰怕不大騎鶴旗艦七景奇門輕言肆口湫漻遒美日傭上寅神京伸縮沈周賒欠釋鞌虱蠱獅蠻寶帶收襜授器素宦台憲霆電逖聞童戀網軒屼嵲瞎缸相續箱子鮮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