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緜纊”。1.絲綿。《列子·楊朱》:“ 宋國 有田夫……不知天下之有廣廈隩室,緜纊狐狢。”《文選·左思<魏都賦>》:“緜纊 房子 ,縑總 清河 。” 劉逵 注引《中都賦》:“ 房子 出禦綿, 清河 出縑總。”《醒世恒言·施潤澤灘阙遇友》:“如蠶種不好,但堪為綿纊,不能繅絲,其利便差數倍。”
(2).借指絮絲棉的衣服。《南史·隱逸傳下·阮孝緒》:“﹝ 阮孝緒 ﹞年十六,父喪不服緜纊,雖蔬菜有味亦吐之。”
“綿纩”一詞由“綿”和“纩”兩個漢字組成,需分别解釋後綜合理解:
綿(mián)
根據釋義,“綿”本指蠶絲結成的片狀或團狀物,用于填充衣被、制作紡織品等(如“絲綿”)。其引申義包括:
纩(kuàng)
雖未提供直接搜索結果,但根據漢字知識,“纩”特指絲綿或棉絮,尤其指未紡織成線的精細絲綿。古代文獻中常指填充衣物、被褥的材料,如《禮記》提到“纩為繭”。
綿纩的合義
兩字并列構成複合詞,指代精細的絲綿材料,多用于古代服飾或生活用品的填充物。例如《後漢書》中“綿纩充庭”描述宮廷内絲織品豐裕的場景。
建議:若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說文解字》等專業辭書。
綿纩(mián luò)是一個漢語詞彙,表示紡織品的一種質地,具有柔軟光滑的特點。比喻柔軟、順滑、細膩的材料或質地。
綿字由"糸"部和"帛"部組成,"糸"是本字部首,表示絲的意思,由三畫構成;"帛"則是獨立部首,表示細薄的絲織物,由六畫構成。整個字共有九個筆畫。
綿字的最早來源可以追溯到金文時代(公元前14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在繁體字中,綿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綿字有時會将"糸"部寫作"三",而在"帛"部之下再加上一個"艹"(cao)部,表示纖維的原植物。這種寫法在隸書中較為常見。
1. 柔軟的絲綢感覺綿纩如水。
2. 純棉面料綿纩細膩,非常適合夏季穿着。
綿纩根據其意思可以與其他詞彙組成一些詞語,例如:
1. 綿纩織物
2. 綿纩衣料
3. 綿纩手感
1. 柔軟
2. 順滑
3. 光滑
1. 粗糙
2. 堅硬
3. 粗糙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