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貝母的意思、貝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貝母的解釋

[fritillary] 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鱗莖供藥用,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之功。産于四川、雲南、甘肅等地

詳細解釋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形,似韭,花黃綠色,下垂像鐘。鱗莖入藥有止咳祛痰等作用。《詩·鄘風·載馳》:“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毛 傳:“蝱,貝母也。” 宋 張載 《貝母》詩:“貝母階前夢百尋,雙桐盤遶葉森森。” 阿英 《許穆夫人》:“上山崗采貝母為的是治病。”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貝母,漢語詞典釋義如下:

一、漢字解析

字形結構:形聲字,從“貝”(表意)、“母”(表聲)。

部首筆畫:屬“貝”部,總筆畫7畫(繁體“貝母”為12畫)。

讀音:普通話讀作bèi mǔ,中古音屬幫母灰韻(貝)和明母厚韻(母)。


二、基本釋義

植物學定義

貝母是百合科(Liliaceae)貝母屬(Fritill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其幹燥鱗莖入藥,由2-3枚肥厚鱗瓣聚合而成,形如貝殼抱合,故名“貝母”。

藥用價值

中醫理論中,貝母性微寒、味苦甘,歸肺、心經,核心功效包括:

  1. 清熱潤肺:緩解肺熱燥咳(如川貝母);
  2. 化痰散結:化解痰核瘰疬(如浙貝母)。

三、名稱溯源

曆史記載

“貝母”之名最早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記載其“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漢代《名醫别錄》補充“療咳嗽上氣”之功,印證其千年藥用傳統。

名稱演變

古稱“蝱”(《詩經》),後因鱗莖形似貝殼聚合,且“母”喻指地下塊根(如“知母”同例),遂定名“貝母”。


四、權威典籍佐證

  1. 《本草綱目》(明·李時珍)

    “貝母能散心胸郁結之氣……治肺癰肺痿、咳喘吐血。”

  2. 《本草經疏》(明·缪希雍)

    “貝母,肺經氣分藥也,凡肺病皆可用之。”


參考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貝母是一種具有重要藥用價值的植物,其解釋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1. 基本定義
貝母是百合科貝母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統稱,其幹燥鱗莖可入藥。名稱源于《本草經集注》中“形似聚貝子”的描述,因鱗片如貝殼聚合而得名。

2. 植物學特征

3. 藥用價值

4. 曆史記載
《詩經·載馳》中稱其為“蝱”,《爾雅》《本草經集注》等古籍均有藥用記錄,是中國早期文獻中重要的藥用植物。

5. 常見種類

提示:不同種類需遵醫囑使用,避免混淆。更多分類信息可參考百科類來源(如)。

别人正在浏覽...

阿毑杯筯蛃屬彼其廁足其間龀齒馳情黨員等事第次鬥兵烽爟馮生彈铗幹則跟尋閨客規陷蒿矢鶴兵畫柙嘩嚣花消呼吸困難建置教育局佳作節目單景德鎮津徑進善捐賓狂童款率劉熙載砺嶽盟河麗章沒頭鵝募俞凝蹇噴水壺憑妖旗艦奇情騎雲蜷嵼珊網生介聲施審賞十客霜髫順風機铄閃投石超距退萎退抑委藏猃猲綫帖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