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麥粥。《方言》第一:“餥,飵食也, 陳 楚 之内,相謁而食麥饘,謂之餥。” 郭璞 注:“饘,糜也。” 唐 皮日休 《吳中苦雨因書一百韻寄魯望》:“竟未成麥饘,安能得粱肉?”
“麥饘”是漢語中的古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文獻記載分析如下:
一、基本釋義 “麥饘”指用麥類煮成的稠粥。其中“麥”泛指小麥、大麥等谷物,“饘”特指濃稠的粥類食物。
二、字義分解
三、文獻例證
四、現代使用 該詞屬古代漢語詞彙,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多見于研究文獻或引述典籍時。如需表達類似含義,可用“麥粥”“稠麥粥”等現代說法替代。
(注:因“麥饘”為生僻詞,日常交流建議優先使用現代通用詞彙)
麥饘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彙,它有着豐富的内涵和多種應用場景。麥饘常常被用來形容金黃色的麥穗,或者是成熟的麥田。此外,麥饘還可以指代豐收的意象和對農作物的贊美。
麥饘的拆分部首是麥(麥)和饘(餇)。其中,麥是個獨體偏旁,表示與麥相關的字義;饘是個多音字,它表示與食物相關的字義。麥饘的總筆畫數為17,其中麥的筆畫數為11,而饘的筆畫數為6。
麥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字演變過程。麥饘的古文形式是「麥黨」,由于麥黨字形比較複雜,隨着時間的推移,寫法逐漸簡化為「麥饘」這個形式。在繁體字中,麥饘的形狀保持不變。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過多次變遷和演化。麥饘在古代的寫法如下:
麥黨: 在民間書寫中,麥用「禾」替代「麥」,「黨」用「黨」的同音字代替。
1. 今年的麥饘十分豐收,農民們歡呼着開始收割。
2. 麥饘金黃的顔色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美不勝收。
3. 這片麥饘如黃金般的色彩讓人陶醉,仿佛置身豐收的田園。
組詞:麥杆、麥穗、麥谷、麥田、麥粒、饘飧(指豐盛的飯菜)。
近義詞:麥浪、麥黃、豐收。
反義詞:荒蕪、凋零、歉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