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馬八兒的意思、馬八兒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馬八兒的解釋

亦作“ 馬八二 ”。古國名。即 注辇國 。 宋 周密 《癸辛雜識續集下·按摩女子》:“ 馬八二國 進貢二人,皆女子,黑如 昆侖 ,其陰中如火,或有元氣不足者與之一接,則有大益於人。”《元史·外夷傳三·馬八兒等國》:“海外諸蕃國,惟 馬八兒 與 俱藍 足以綱領諸國,而 俱藍 又為 馬八兒 後障,自 泉州 至其國約十萬裡。” 明 謝肇淛 《五雜俎·地部二》:“西南海外諸蕃, 馬八兒 、 俱藍 二國最大而最遠,自 泉州 至其國約十萬裡, 元 時曾一通之。”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馬八兒(Mǎ bā ér)是古代漢語文獻中對印度半島東南部沿海地區的稱謂,源自梵語或波斯語音譯,多見于宋元時期的史籍與航海記錄。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角度進行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基本釋義

    “馬八兒”指代公元13—14世紀印度次大陸東南部的古代政權或地理區域,其核心位于今印度泰米爾納德邦的科羅曼德爾海岸(Coromandel Coast),是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

    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年)

  2. 詞源考據

    該詞可能源于梵語“Malabar”(馬拉巴爾)的變音,或波斯語對南印度地區的統稱“Ma’bar”,意為“渡口”或“海峽”,反映其作為航海樞紐的地位。

    來源:馮承鈞《西域地名》(中華書局,1980年)


二、曆史地理背景


三、現代對應與學術考訂

現代學界普遍将“馬八兒”定位為印度東南部的潘地亞王朝(Pandya Dynasty)轄境。14世紀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亦在遊記中描述該地區為“Ma’bar”,與漢語記載相印證。

來源:陳佳榮《古代南海地名彙釋》(中華書局,1986年)


四、文獻中的用例

例1

《元史·卷二百十》:“馬八兒國,在南海之西……其王算鹹五年遣使貢方物。”

例2

汪大淵《島夷志略》:“馬八兒嶼,居加将門之西,地産翠羽、細布。”


馬八兒是宋元時期漢語對南印度沿海地域的專稱,兼具地理與政權含義,反映了古代中國對印度洋貿易網絡的認知,其考釋需結合多語種史料互證。

網絡擴展解釋

“馬八兒”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個海外國家名稱,其含義和背景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1. 基本詞義
    “馬八兒”是漢語音譯詞,亦作“馬八二”,對應古國名“注辇國”(今印度南部泰米爾納德邦一帶的朱羅王朝)。

  2. 地理位置與曆史地位
    據《元史》記載,馬八兒與“俱藍”國(今印度奎隆)同為元代海上貿易的重要樞紐,是當時“海外諸蕃國”中具有影響力的國家,泉州至其國約十萬裡。

  3. 文獻記載與趣聞
    宋代周密《癸辛雜識續集》提到,馬八兒曾進貢兩名特殊女子,描述其“黑如昆侖,陰中如火”,可能與當地文化或傳說相關。此記載反映了古代對異域風土的獵奇性描述。

  4. 名稱演變與關聯
    “注辇國”在不同時期文獻中稱謂不一,宋元時期多稱“馬八兒”,明代《五雜俎》等文獻沿用此名,表明該名稱在較長曆史跨度内被使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關系或具體曆史事件,可查閱《元史·外夷傳》等原始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截腰虿鬈承伏赤心報國蠢騃登高必賦等給頂抗地上天宮頓圉多情種房樂繁缛發憂風檣慣老瑰賂骨牌凳合訂本恨咤紅泉畫龍點睛皇國黃雀伺蟬渾雅漸摩嬌獰解鈴還需系鈴人镌價居鄰誇詞累俘禮聘厲武曆閱闾室密鱗鱗謀反尿炕乾盡棄除起廢七缺楸桁秋月春風乳婦潤物散熱器折風射虎設庠舒疾俗喧鼗音田殖吞聲飲恨瓦枕唯美主義寤夢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