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峍崪 ”。1.高耸貌。 明 张敬修 《文忠公行实》:“两堤峍崪,屹为鉅防。” 清 曾国藩 《彭母曾孺人墓志铭》:“ 南山 峍崒,宰树青青,弗騫弗拜,万代千龄。”
(2).形容用字遣句的奇险。
“峍崒”是一个较为生僻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析:
高耸貌
指山势、建筑等高大险峻的形态。例如明代张敬修描述堤坝“两堤峍崒,屹为钜防”,清代曾国藩形容南山“峍崒”以突出其巍峨。
该义项在古文中常见,多用于描绘自然景观或人工建筑的雄伟。
用字遣句的奇险
引申为文辞奇崛、险峻的风格,强调语言表达上的独特与不落俗套。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辞海》等工具书(来源:)。
《峍崒》(lí zú)是一个汉字词汇,意为山峦起伏的样子。它描述了山峰起伏的景象,形容山势险峻、连绵起伏。
《峍崒》由“山”部和“隹”部构成。其中,“山”部为声旁,用于表示与山相关的义旁字,而“隹”部则为形旁,用于表示难以归类在具体部首相关字。
峍(lí)的构字解释为:山(3画)+ 隹(7画)=峍(10画)。
崒(zú)的构字解释为:山(3画)+ 隹(7画)=崒(10画)。
《峍崒》这个词汇源于中国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山海经》,该书是我国古代对山川地理、人物神话等内容的记载。《山海经》中描写了具有起伏山峦的地方,从而出现了《峍崒》这个词汇。
峍崒的繁体字为嵧崒,两字的结构和意思都与峍崒相似,只是形态上稍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的形态和写法有所差异。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写作《峍崒》的方式为“山丿隹隹”。这种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他站在山巅,远望眼前的峍崒连绵起伏,美景让他陶醉其中。
山脉的峍崒使得这里成为了攀岩爱好者们的天堂。
峍崒山(lí zú shān):指山势险峻、山峦起伏的山脉。
峍崒地带(lí zú dì dài):指具有复杂的山地地貌、起伏不平的地区。
山峦起伏、山势险峻、山峰起伏
平坦、平缓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