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官的俸祿。借指地方官。《魏書·閹官傳·抱嶷》:“ 嶷 老疾,請乞外祿,乃以為鎮西将軍、 涇州 刺史,特加光祿大夫。”《南史·恩倖傳·呂文顯》:“送故迎新,吏人疲於道路。四方守宰餉遺,一年鹹數百萬。舍人 茹法亮 於衆中語人曰:‘何須覓外祿,此一戶内年辦百萬。’蓋約言之也。”
"外祿"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三個層面解析:
詞義構成
由"外"(地方/非中央)和"祿"(俸祿)組合而成,字面意思指地方官員的俸祿。此處的"外"特指中央朝廷以外的行政區域,與京官形成對比。
實際用法延伸
在曆史文獻中常借代指地方官職本身,如《魏書》記載抱嶷"請乞外祿",即請求擔任地方官。這種現象源于古代官員俸祿與職位的高度關聯性。
特殊語境擴展
查字典版本提到可引申為"依賴外部獲得的財富",此解釋更接近成語化用法,強調非自身努力所得,但該用法在古籍中出現頻率較低,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示例文獻:
《南史·恩幸傳》中茹法亮所言"何須覓外祿",生動展現了南朝官員對地方官職油水豐厚的認知,印證了該詞隱含的額外收益意味。
注:現代漢語中此詞已罕用,主要用于曆史文獻研究領域。如需深度考證,建議參考《魏書》《南史》等原始史料。
外祿是一個漢字詞語,拆分部首為“八”和“示”,部首八表示本義為八音符中的一個音符,部首示表示外祿的意義為一種禮儀或奉獻的方式。該詞的筆畫數為12畫。
外祿一詞最早出現于《周禮·地官司徒氏官·正月》:“正月,地官司徒舍人以外祿奉父母。母以冬至雞稷,父以稻羞。”可以看出,外祿是古代兒女向父母表示孝敬和報恩之意的一種儀式。
外祿的繁體形式為「外祿」。
在古代,漢字寫法有所不同。外祿的古代寫法為「外祿」的變體,其中「祿」的上方加了「示」的旁邊,形狀稍有不同。
1. 在祭祖大典上,子女們會以外祿的方式向祖先表達敬意。
2. 他不僅在言語上表達了感謝,還用實際行動做出了外祿。
外祿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
1. 外祿之志:指願意通過實際行動來表達孝敬和感恩之心。
2. 内外祿:指孝敬父母與孝敬祖先之間的區别。
外祿的近義詞有:
1. 外貢:指向長輩或上級獻上禮物或貢品。
2. 外孝:指兒女對父母孝敬的表現。
外祿的反義詞是内祿,表示内心的一種心意或感激之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