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以斧砍削。 清 陈梦雷 《赠臬宪于公》诗:“櫨楔归斤削,锋鋩待冶钧。”
(2).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唐 冯贽 《云仙杂记·石斧欲斫断诗手》:“兵曹使我呈父,加斤削也。”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四折:“小官偶作一词,望大人斤削。”
斤削是汉语古语词,本义指用斧头砍削木材,引申为对文字、文章的修改删减,强调精准、有力的修正行为。以下从词典角度分项详解:
本义
指用斧斤(斧头)砍削木材,使之成形。
例:《庄子·徐无鬼》载“匠石运斤成风”,其中“运斤”即挥斧削斫的动作。
引申义
比喻对诗文、著作进行严谨的修改或删减,使其精炼准确。
例:清代学者章学诚《文史通义》云:“文字斤削,务去冗繁。”
“斤”为古代斧类工具(《说文解字》:“斤,斫木斧也”);“削”指切除、修整。二字组合强调以利器精细加工。
作动词使用,常见于文言或学术语境,现代汉语中多用“斧正”“删削”等替代。
含书面化、专业化倾向,多见于文学批评或典籍校勘领域。
古代典籍
《文心雕龙·熔裁》提出“权衡损益,斟酌浓淡”,其“损益”即包含斤削之意,指文字增删的权衡过程(来源:中华书局《文心雕龙注》)。
现代辞书
《汉语大词典》释“斤削”为“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例引明代朱权《荆钗记》:“文章斤削,方成美玉。”(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汉语大词典》第6册)
虽非日常高频词,但仍用于特定领域:
例:古籍修复需“斤削讹误,存真复原”(来源:国家图书馆《文献保护技术手册》)。
“斤削”凝练体现了汉语中以工具喻文辞的思维,其核心价值在于追求表达的精准性与艺术性,至今仍是中文修辞学的重要概念。
“斤削”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指用斧子等工具进行砍削、修整的动作。例如:
古代文人常用“斤削”作为谦辞,请求他人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修改或指正,类似于“斧正”。例如:
“斤削”的同义词包括“斤正”“斧正”,均以匠人技艺比喻文字修改。现代汉语中“斧正”更常见,而“斤削”多用于古籍或文学性表达。
百技辨剖遍野不打不相识刺溜钿扇典术调壹断褏繁膴丰倩航海阖导鸿断红晕厚俸弧菌甲勅蒹葭玉树浇陋鵁衔解携锦绷静逸救亡巨亿咔唑来历不明料视灵畤屡屡卖青茂材茂彦卯云没遮拦墨版逆视旁瞩佩刀骈肩接迹朴诚僻违譬由七精鼽鼻湫底然可骚瑟沙叱利生地绳染石筏蝨蚁帨鞶赎命土圜讬戒晚车小诵